第8章 伊春市《乌翠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伊春市乌翠区:小兴安岭腹地的生态与文化之城

伊春市乌翠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山脉中段西麓,是伊春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全区总面积1225平方千米,林地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达87%,汤旺河支流乌马河、翠峦河穿境而过,水资源充沛,生态环境优越。作为伊春市“一核两区”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翠区兼具生态保护、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职能,形成了以森林生态为基底、林业文化为特色、红色记忆为脉络的独特气质,既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的生态屏障,也是展示小兴安岭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街道)概况

乌翠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与1个镇,分别为乌马河街道、翠峦街道、曙光街道、向阳街道及西岭镇,覆盖23个社区与8个行政村,各区域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定位。

(一)乌马河街道

乌马河街道位于乌翠区东部,是区政府驻地,辖区面积18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2万人,下辖6个社区,因乌马河得名,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枢纽。

商业上,主街聚集超市、餐饮、金融网点,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兼顾绿色轻工业,5家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实木家具配件、木质工艺品,部分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同时依托周边森林公园培育多家民宿与旅游咨询机构。

公共服务完善,有乌翠区第一中学(开设森林生态保护、手工制作特色课程)、乌马河小学;乌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内科、外科等科室,与区人民医院建立转诊机制;街道文化站有阅览室、活动室等,定期组织书法展、文艺汇演等活动。

(二)翠峦街道

翠峦街道位于乌翠区西部,距区政府约12千米,辖区面积21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8万人,下辖5个社区与2个行政村,因翠峦山得名,是林业文化重要承载地。

产业以林业相关产业与生态农业为主,3个林场培育红松、云杉等针叶林,种植1200亩蓝莓,部分深加工为果酱、果干;行政村种植大豆、玉米,养殖笨鸡、野猪,部分农户发展“农家乐”,结合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体验。

交通上,鹤伊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实现水泥硬化;有翠峦中学、翠峦第一小学,常组织学生参与森林抚育实践;翠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5名专业医护人员;翠峦林业文化展览馆陈列早期林业工具、老照片,免费对外开放。

(三)曙光街道

曙光街道位于乌翠区中部,辖区面积19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万人,下辖4个社区与1个行政村,地处乌马河与翠峦河交汇处,生态环境优越,是生态休闲与居住重点区域。

历史上曾是翠峦林业局作业区,2000年后推进生态保护与居住环境改善,绿化覆盖率达45%,建有3个社区公园,其中曙光公园沿乌马河修建,夏季赏柳观荷,冬季成为玩雪场所。

产业以生态旅游配套与绿色食品加工为核心,4家企业生产山野菜罐头、野生蘑菇酱等,原料来自本地山林;曙光村发展8家“农家乐”,提供东北家常菜与住宿,游客可参与采摘、垂钓。

(四)向阳街道

向阳街道位于乌翠区南部,辖区面积20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9万人,下辖3个社区与2个行政村,地处小兴安岭余脉,林地面积170平方千米,部分为生态公益林,是林下经济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1952年向阳林场建立后开始林业开发,20世纪末转向森林抚育与林下经济,如今开展红松籽采集、榛蘑采摘、林蛙养殖,红松籽年产量约30吨,林蛙养殖基地500亩;年均造林800亩,种植红松、云杉等乡土树种。

公共服务方面,向阳小学注重实践教育,组织森林观察、标本制作活动;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街道文化站与村文化活动室联动,定期组织农技培训、文艺演出。

(五)西岭镇

西岭镇位于乌翠区北部,距区政府约25千米,辖区面积42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万人,下辖5个行政村与5个林场,山地占比85%,森林覆盖率90%,是生态资源最丰富、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核心区。

1953年西岭林场成立后开始大规模林业开发,2019年整合林场与行政村设镇,推动“林农融合”。产业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农业为主,西岭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林场种植蓝莓、蓝靛果,部分深加工为果汁;行政村种植大豆、玉米,发展黑木耳种植,年产量200吨。

交通上,县道穿境而过,村级与林场道路硬化全覆盖,部分景区有观光电瓶车;西岭中学、中心小学开展“森林课堂”;西岭镇卫生院为一级综合医院,开放50张床位;镇文化中心设林业历史、民俗展厅,定期组织林业文化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发展历程

1. 古代至近代:少数民族聚居与早期开发

唐代,乌翠区属河北道黑水都督府,是黑水靺鞨部落活动范围,居民以渔猎、采集为生,通过朝贡与中原交流,中原铁器、丝绸传入。辽、北宋时,属东京道铁骊王府,女真族分支聚居,开始少量种植粟、麦,保留渔猎传统。

金、南宋时,纳入东京路蒲与路,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农业规模扩大,铁器普及,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元朝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设驿站促进交流,仍以渔猎、农业为主。

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屯河卫,推行“羁縻政策”,设贸易点促进物资交换。清朝前期属宁古塔将军,实行“封禁政策”,19世纪末“封禁”松弛,山东、河北移民“闯关东”,带来先进技术,村落与商业兴起。

2. 现代:林业开发与行政建制演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乌翠区被日军占领,成为伪满洲国一部分,日军设伐木据点,掠夺木材,推行殖民统治。1945年抗战胜利后,归入合江省,林业生产逐步恢复。

1948年,东北林业总局设乌马河、翠峦林业局,开启现代林业开发,大量工人迁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木材。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乌马河、翠峦成为辖区,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20世纪80年代,林业生产转向“森林抚育与可持续利用”,发展林业加工、林下经济。2019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乌马河区、翠峦区,合并设乌翠区,推动生态、产业、民生协同发展。

(二)文化脉络

1. 林业文化:核心底色

20世纪50年代起,大量林业工人迁入,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开拓创新”的“林区精神”。生产上,创造“爬山虎”“绞盘机”等工具,创作“伐木号子”“集材号子”,协调劳动、缓解疲劳,部分工具与号子现被保护展示。

生活上,“林区大院”是典型聚居形态,邻里互助;“大食堂”“职工俱乐部”是生活娱乐场所,组织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如今“林区大院”升级,邻里互助传统通过社区活动延续。

文艺领域,当地创作者以林业开发为题材,创作小说、诗歌等作品,记录林业历史,传播林业文化。

2. 少数民族文化:多元补充

鄂伦春族文化是代表,历史上游猎为生,服饰以狍皮、鹿皮制作,“狍皮袄”“狍皮裤”保暖;饮食有“手把肉”“柳蒿芽汤”“都柿酒”;居所“撮罗子”以桦木杆为架,现景区、展厅复原展示;桦皮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

满族文化有留存,传统服饰“旗袍”“马褂”在民俗活动展示;美食“萨其马”“黏豆包”融入日常;“颁金节”举办祭祀、歌舞表演。回族文化以饮食体现,“手抓羊肉”“油香”受青睐,部分聚居区保留清真寺。

3. 红色文化:精神传承

抗战时期,1936—1941年,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在乌翠区建密营,开展游击战,赵尚志、李兆麟等将领在此留下英雄事迹。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参与支前,组织运输队、制作军服。

如今,西岭镇抗联密营遗址、乌马河抗联战斗遗址列为县级文保单位,设纪念标识;区文化馆开“红色文化展厅”;学校将抗联历史纳入校本课程,传承红色精神。

三、历史人物

(一)林业建设代表:“伐木能手”张建国

张建国(1935—2018),山东临沂人,1953年到原乌马河林业局当伐木工人,20余年工作中多次创伐木量纪录,1958—1964年连续6年获“林业劳动模范”。

早期林业条件艰苦,冬季零下30摄氏度,他凌晨4点带工具进山,双手开裂仍坚持。总结“高效伐木法”,按树木生长方向下锯,提升效率20%,提高木材利用率15%,推广后节约大量资源。

他带教30余名年轻工人,12人成技术骨干,多人获“劳动模范”。20世纪80年代,转型参与森林抚育,造林5000余亩,事迹入《乌翠区林业发展史》,精神成林业文化象征。

(二)革命斗争代表:抗联战士李桂兰

李桂兰(1920—2005),黑龙江汤原县人,1936年加入东北抗联第六军当卫生员,1938—1941年在原翠峦林区游击,是境内少数女性抗联战士。

抗联期间,药品匮乏,她学草药知识,采刺五加、五味子治伤员,常背药箱徒步数十公里送药,1940年冬季转移伤员时左腿中弹,仍完成转移,后留残疾。

抗战胜利后,她留原翠峦区,在卫生所、妇联任职,晚年为学校、社区作抗联报告百余场,2005年去世前,将抗联药箱、日记本捐区文化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文化传承代表:鄂伦春族桦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淑珍

吴淑珍(1948— ),鄂伦春族人,生于原乌马河区向阳林场,自幼学桦皮制作,16岁能独立制桦皮盒、帽,2010年成黑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她继承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审美创新,选15年以上白桦树,将传统动物图案与现代元素结合,作品多次参展,部分被省博物馆收藏。

2000年起免费收徒20余人,在西岭镇小学开“桦皮制作兴趣班”,参与编写《鄂伦春族桦皮制作技艺教程》,助力技艺传承。

四、必游景点

(一)青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乌翠区西北部,跨翠峦街道与西岭镇,总面积2848公顷,核心景区1200公顷,以“原始森林、天然氧吧、生态康养”为特色。

森林覆盖率92%,植被以针叶林、阔叶林为主,有150余株200年以上红松,“红松之王”胸径85厘米,需3人合抱。生物多样,有野猪、狍子等动物,刺五加、蓝莓等植物。

四季景观不同:春季踏青徒步,夏季避暑游船,秋季赏“五花山”,冬季开展滑雪、雪地徒步。有15公里森林步道(分初、中、高级),10万平方米青山湖,森林康养中心,3处野生动物观测点。

配套完善,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厅、便利店,提供观光车服务。

(二)西岭旅游度假区

位于西岭镇,距区政府约25千米,总面积1500公顷,2022年成省级度假区,集生态观光、森林康养、民俗体验、冰雪娱乐于一体。

生态观光有8公里森林步道、5万平方米西岭湖,夏季垂钓野餐,冬季冰上活动。森林康养有30栋木质民宿,配庭院、温泉泡池,康养中心提供推拿、针灸,开森林瑜伽课,与医院合作做体检。

民俗体验聚焦鄂伦春族文化,复原5座“撮罗子”,设民俗体验馆,游客可体验搭建“撮罗子”、制桦皮盒,看歌舞,尝特色美食。冬季冰雪乐园有3条滑雪道、2公里雪地摩托赛道,设冰上项目,晚间办篝火晚会。

配套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厅、便利店、医疗站,提供包车、导游服务。

(三)乌翠区林业博物馆

位于乌马河街道,紧邻区政府,2019年建,面积2000平方米,是林业文化传播与科普教育基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