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鹤岗市《兴安区》(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工矿底蕴与时代活力交融的城区

鹤岗市兴安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南部,是这座资源型城市重要的工业承载区与城区组成部分。区域东接东山区,南邻蔬园乡,西连南山区,北靠工农区,辖区总面积41平方公里。兴安区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少量平原,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走向,平均海拔在230米至350米之间;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最低气温可达-30℃以下,夏季短促温暖,最高气温约28℃,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无霜期约115天,日照充足,气候条件适配北方农业与工业生产需求。

一、行政区划与街道(乡镇)概况

兴安区下辖6个街道与1个乡,分别是兴安路街道、兴建路街道、红旗镇街道、峻德路街道、光宇街道、宇安街道及蔬园乡,各行政单元依资源分布与功能定位,形成了“工业街道+农业乡”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1. 兴安路街道

兴安路街道是兴安区的核心街道之一,因辖区内主干道兴安路而得名,地处兴安区中部,是区域行政、商业与生活服务的集中区域。街道下辖4个社区,常住人口约3.2万人,居民构成以原煤矿职工及家属为主,社区内老旧小区占比较高,近年来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善了道路、绿化、健身设施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街道内商业业态丰富,兴安路两侧分布着超市、菜市场、餐饮店等便民场所,其中“兴安便民市场”是辖区内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每日供应新鲜蔬菜、肉类、豆制品等食材,成为居民日常采购的主要场所。

2. 兴建路街道

兴建路街道位于兴安区西部,紧邻南山区,因兴建路贯穿辖区而命名,是兴安区工业遗存较为集中的街道。街道下辖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2.8万人,历史上因附近的兴建煤矿而兴盛,辖区内保留了多座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煤矿职工宿舍、老厂房,建筑风格简洁厚重,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时期工矿社区特征。近年来,街道依托工业遗存资源,打造了“兴建工业记忆广场”,将老旧机床、矿车等设备改造为景观雕塑,搭配老照片墙,成为居民缅怀工业历史、休闲散步的热门地点;同时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设老年食堂、托育点等便民服务项目,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3. 红旗镇街道

红旗镇街道地处兴安区东北部,虽以“镇”命名,实为城市街道建制,因历史上“红旗煤矿”而得名,下辖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2.5万人。街道辖区内工业氛围浓厚,红旗煤矿旧址是区域内重要的工业遗存,如今部分矿区设施已改造为“红旗煤矿历史陈列馆”,展示煤矿开采工具、矿工生活用品、矿区发展史料等,免费向居民与游客开放。街道内生活配套设施完善,设有红旗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其中文化站定期举办“矿工故事分享会”“书法绘画展览”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4. 峻德路街道

峻德路街道位于兴安区东南部,因峻德煤矿而得名,是兴安区距离煤矿最近的街道之一,下辖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2.7万人,居民多为峻德煤矿职工及家属。街道内交通便利,峻德路、光宇大街等道路连接辖区主要区域,公交线路可直达鹤岗市中心与其他城区。近年来,街道聚焦“矿工生活服务”,建设了“峻德矿工之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助力矿工转型与就业;同时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在居民小区内增设绿植、建设口袋公园,改善居住环境。

5. 光宇街道

光宇街道位于兴安区北部,因辖区内的光宇小区而得名,是兴安区较新的街道,下辖2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8万人,居民以新迁入的城市居民为主,社区建设偏向现代化。街道内基础设施完善,光宇小区是区域内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住宅小区,配套有幼儿园、超市、健身广场、社区图书馆等设施;街道内的“光宇文化广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每日早晚有居民在此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节假日还会举办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氛围活跃。

6. 宇安街道

宇安街道地处兴安区西北部,紧邻工农区,下辖2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5万人,是兴安区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低的街道。街道内以 residential 区域为主,居住环境安静,配套有宇安小学、社区超市、便民药店等基础服务设施;近年来,街道重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在小区内安装智能门禁、监控系统,开通线上社区服务平台,居民可通过手机APP办理社保查询、物业报修等业务,提升了社区管理效率与居民生活便利度。

7. 蔬园乡

蔬园乡是兴安区唯一的乡级行政区,位于兴安区南部,东接东山区,南邻新华镇,西连红旗乡,北靠兴安区城区,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2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蔬园乡是鹤岗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因历史上以种植蔬菜为主而得名,如今形成了“蔬菜种植+特色养殖”的农业发展格局,主要种植黄瓜、番茄、白菜、萝卜等蔬菜,养殖生猪、肉鸡、肉牛等畜禽,部分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模式直供鹤岗市各大超市与农贸市场。乡内交通便利,鹤伊公路贯穿辖区,村级公路实现全覆盖;近年来,蔬园乡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了“蔬园采摘园”“农家体验园”等项目,吸引城区居民周末前来采摘、体验农家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兴安区的发展始终与鹤岗市的煤炭资源开发紧密相连,其历史沿革是东北资源型城区从“矿区”到“城区”的典型缩影,文化脉络则深深烙印着工业文明与地域民俗的双重特征。

1. 历史沿革:从矿区到城区的演进

兴安区所在区域历史上长期为原始林区与农业用地,清末民初时期,随着鹤岗地区煤炭资源的发现与开采,区域内开始出现小规模采矿点,但尚未形成正式行政区划。1931年以后,日伪时期对鹤岗煤炭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在今兴安区境内设立“兴安采炭所”“峻德采炭所”等采矿机构,聚集了大量矿工,形成了零散的矿工村落,这是兴安区“工矿聚落”的雏形。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鹤岗地区成立人民政府,开始对煤炭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今兴安区境内的采矿点逐步整合为兴安煤矿、峻德煤矿等正规矿山,矿工村落逐渐扩大,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居住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鹤岗市为加强对矿区的管理,在今兴安区区域设立“兴安矿区办事处”,隶属鹤岗市管辖;1954年,办事处改称“兴安镇”,行政建制进一步完善;1958年,随着鹤岗市城市规模扩大,兴安镇划归鹤岗市郊区管辖;1960年,鹤岗市设立“兴安区”,正式将今兴安区区域纳入市辖区建制,管辖兴安、峻德等矿区及周边居住区;1966年,兴安区改称“红卫区”;1980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兴安区”名称,沿用至今。

2. 文化脉络:工业记忆与民俗传承的共生

兴安区的文化核心围绕“煤炭工业”展开,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孕育了独特的工业文化。在生产领域,“矿工号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口头文化,不同的号子对应采矿、运煤等不同工序,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既便于矿工协调动作,也反映了矿工的工作状态与情感;在生活领域,矿工宿舍、矿区食堂、子弟学校等设施,形成了“厂居一体”的生活模式,邻里之间多为同事,关系紧密,“互助互帮”成为矿区生活的重要文化特征,这种氛围至今仍在社区中延续。

除工业文化外,兴安区的民俗文化植根于东北民间传统,又融入了工矿社区的特色。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既保留了东北民俗的核心元素,又增添了工业相关的创意:例如春节的“秧歌队”中,会加入头戴安全帽、手持小矿灯的“矿工角色”;元宵节的“花灯展”中,会有以“矿车”“机床”为造型的花灯;中秋节的“邻里宴”上,矿工家属们会分享各自擅长的家常菜,交流生活经验。近年来,兴安区注重工业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通过建设工业展览馆、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两种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三、历史人物与文化遗址

兴安区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多位扎根工矿、奉献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区域内的文化遗址以工业遗存为主,虽无古代历史遗址,却承载着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记忆,是了解本地历史的关键窗口。

1. 历史人物:工矿精神的践行者

- 王福顺:20世纪50年代兴安煤矿的矿工,以“吃苦耐劳、勇于创新”闻名矿区。在煤炭开采技术较为落后的年代,王福顺带领班组探索“高效采煤法”,通过优化采煤流程、改进工具使用,使班组采煤量连续多年位居矿上前列,多次获得“矿劳模”“市劳模”称号。他始终坚守在采矿一线,即使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也从未抱怨,还主动帮助新矿工熟悉业务,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被誉为“兴安煤矿的铁人”,其敬业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矿工。

- 李桂兰:20世纪70年代峻德煤矿的“矿工家属带头人”,当时矿区生活条件艰苦,她主动组织矿工家属成立“互助小组”,帮助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家庭的矿工接送孩子、缝补衣物;同时带领家属们开垦矿区周边的荒地,种植蔬菜,既改善了自家生活,也为矿工们提供了新鲜食材。此外,李桂兰还积极参与矿区文化建设,组织家属排练文艺节目,在节假日为矿工表演,丰富矿工的精神生活,多次被评为“优秀矿工家属”,成为矿区家属中的榜样。

- 张建军:当代兴安区的基层干部,在兴安路街道工作多年,始终聚焦居民需求,推动多项民生工程落地。针对街道内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他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了屋顶漏水、道路破损、停车位不足等问题;针对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他推动建设社区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健康监测等服务。张建军还注重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邻里互助”“文化惠民”等活动,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曾获“鹤岗市优秀基层干部”称号。

2. 文化遗址:工业遗存中的历史印记

兴安区的文化遗址以煤炭工业遗存为核心,这些遗址虽不具备古代遗址的悠久历史,却记录了鹤岗市工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兴安煤矿老井口遗址:位于兴安路街道境内,是兴安煤矿早期开采的核心井口之一,始建于1935年,历经日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不同阶段,2000年后因资源枯竭停止开采。如今遗址保留了老井口架、绞车、铁轨等设备,井口旁设有“兴安煤矿历史说明牌”,详细介绍了井口的建设年代、开采年限、产量及历史意义。遗址周边还保留了几座20世纪50年代的矿工宿舍,红砖墙体、坡屋顶的建筑风格,还原了当年矿工的居住环境,成为展示兴安煤矿历史的重要场所。

- 峻德煤矿洗煤厂旧址:位于峻德路街道境内,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鹤岗市建设的大型洗煤设施之一,主要负责将峻德煤矿开采的原煤进行洗选加工,提升煤炭质量。洗煤厂旧址保留了洗煤塔、传送带、沉淀池等主要设施,其中洗煤塔高约30米,是区域内的标志性工业遗存。2015年,洗煤厂旧址经过修缮,改造为“峻德工业文化园”,园内增设了工业历史展览区,展示洗煤工艺流程、煤矿机械发展历程等内容,同时建设了休闲步道、座椅等设施,成为居民了解工业历史、休闲健身的场所。

- 红旗煤矿机车库遗址:位于红旗镇街道境内,始建于1940年,主要用于存放、维修矿区运输煤炭的蒸汽机车,是当年红旗煤矿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保留了机车库厂房、蒸汽机车头、铁轨等遗存,其中一座1952年生产的蒸汽机车头保存完好,车头侧面的“红旗煤矿”字样仍清晰可见。机车库遗址旁设有“蒸汽机车历史陈列”,通过图片、文字、模型等方式,介绍蒸汽机车在矿区运输中的作用及发展历程,吸引了众多对工业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参观。

四、必游景点与宗教场所

兴安区虽无知名的自然景观或古代宗教建筑,却凭借工业遗存改造与现代休闲设施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区域内的宗教场所规模较小,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兼具宗教功能与社区文化属性。

1. 必游景点:工业风与休闲感的融合

- 兴安工业文化公园:位于兴安路街道与兴建路街道交界处,是兴安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依托兴安煤矿老厂区遗存改造而成,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公园内保留了老厂房、机床、矿车、烟囱等工业设施,通过创意改造,将其变为景观雕塑:例如老机床改造的“工业记忆雕塑”,矿车改造的“休闲座椅”,烟囱上绘制的“煤矿发展历史壁画”。公园内还设有“工业历史展览馆”,展示从手工采矿到机械化采矿的设备演变、矿工生活场景复原、矿区老照片等内容,免费向游客开放。此外,公园内建设了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草坪广场等设施,成为市民休闲、亲子游玩、了解工业历史的热门地点,日均接待游客约500人次。

- 蔬园休闲农业园:位于蔬园乡境内,是兴安区依托农业资源打造的休闲旅游项目,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涵盖采摘园、农家体验区、垂钓池等区域。采摘园种植了草莓、樱桃、黄瓜、番茄等蔬菜水果,游客可在不同季节体验采摘乐趣,采摘的果蔬可直接购买带走;农家体验区设有传统农家院,提供磨豆腐、包饺子、炖农家菜等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生活;垂钓池内投放了鲤鱼、鲫鱼等鱼类,配备了垂钓工具,适合钓鱼爱好者休闲娱乐。农业园还设有农产品展销区,售卖蔬园乡自产的蔬菜、肉类、蛋类、农家酱等特色农产品,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能购买到新鲜的农家特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