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轮子转了,可轴还在不在?(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最新章节。
凌晨两点十七分,手机还在震动。
“林致远,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信任崩塌的前兆。瑞士那边已经开始重新评估我们的治理架构……如果我们不能在七十二小时内提交‘明确决策流程’的合规说明,后续所有项目都会被标记为高风险。”
我站在B7区重建后的夜灯屋门口,风从破窗灌进来,吹动墙上挂着的《万家灯火录》手抄本页角。
那株灯芯草已经长到五厘米高,在月光下微微摇曳,仿佛某种无声的见证。
可这栋房子再暖,也挡不住外面正在逼近的寒流。
第二天中午,轮值会议在旧图书馆地下室召开。
空气沉闷,头顶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像是随时要烧断。
周公益大使第一个发言,声音发颤:“非洲南线难民营的夜灯系统上周被炸毁,三个孩子失踪,据目击者说,是因为黑暗中遭到了诱拐。我们有现成的太阳能灯具库存,只要一笔紧急拨款就能运过去——可现在连采购单都签不出去!”
她把平板摔在桌上,照片弹出来:焦黑的帐篷残骸,一双沾满泥的小鞋摆在倒塌的电线杆旁。
钱战略专家坐在角落,手指轻轻摩挲着笔帽,语气冷静得近乎冷酷:“程序不能跳。没有风险评估报告,无法判断物资是否会被二次劫掠,也无法确认接收方是否有能力维护设备。我们不是在做慈善表演,是在建立可持续机制。”
“机制?”李文化大使猛地拍桌站起来,椅子刮地声刺耳,“你知不知道‘机制’这两个字,在一个母亲抱着死去女儿尸体的时候,听起来有多冰冷?”
会议室瞬间死寂。
我注意到钱战略专家左手无意识地按了下西装袖口——那里露出半截银色药盒,印着医院缩写和药品名称:阿普唑仑。
抗焦虑。
散会后,我在楼梯间拦住了他。
“你撑了多久?”我问。
他怔了一下,苦笑:“自从你退出日常管理后,每次签字都像在替你做决定。我不是你,林致远。我看不见那些你看得到的东西——比如某个眼神,某句没说完的话。我只能依赖流程,因为那是唯一不会出错的东西。”
他说完转身要走,又停下:“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他们开始叫我‘影子林致远’。可我没有你的直觉,也没有你蹲下来听老人用手语讲故事的耐心。”
那天晚上,我收到一条匿名定位。
地址是城东废弃的工人文化宫,曾是我们最早放映社区纪录片的地方。
导航显示那里已荒废十余年。
李文化大使等在漆黑的放映厅里,一台老式胶片机还在运转,画面投在布满裂痕的墙上。
“这是我偷偷拍的。”他说,声音低哑,“过去半年,我跟拍了十二位轮值委员。”
镜头切换:一位财务主管凌晨三点倒在办公椅上,急救人员正给他输液;另一位委员在电话里对哭求帮助的母亲说“这个项目我不分管,请联系轮值窗口”;还有人在公众论坛上介绍“去中心化治理成果”,说到一半忘词,冲出后台呕吐不止……
最后,画面切到一段我几乎遗忘的片段——那个雨夜,我蹲在夜灯屋角落,听一个失语症老人用手语缓慢比划:“回家”。
李文化大使关掉机器,黑暗中只有一缕微光映在他脸上。
“他们在模仿你的方式领导,却忘了你是怎么倾听的。”他低声说,“我们造了一圈又一圈的轮子,可没人去检查轴承是不是还在。”
风从天花板的裂缝灌进来,吹得胶片轻轻晃动。
我忽然明白,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谁签字,也不是流程长短。
而是当我们把“防止一个人说了算”变成信仰时,是否也悄悄杀死了“有人能立刻做决定”的勇气?
走出文化宫时,天边已有微光。
我掏出手机,拨通钱战略专家的号码。
“明天下午三点,来B7区夜灯屋吧,”我说,“我泡茶等你。”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好。”他终于应了。
挂断前,我望向窗外——晨雾未散,但已有零星的人影排在屋外,安静等待领取新一批培育好的灯芯草幼苗。
他们彼此递水、让位、帮忙照看背包,默契得如同多年邻里。
而我知道,有些东西,正在重新生长。
我泡的那壶茶是老白茶,陈了七年,刚煮开时雾气氤氲,像极了B7区冬晨的街巷。
钱战略专家坐在对面,背脊挺直,像是随时准备应对一场攻防战。
他没碰茶杯,目光落在摊在桌上的草图上——三圈嵌套的环形结构,最外层写着“响应层”,中间是“支持层”,内核则标着“守护层”。
“你说这不是权力分配,”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是一种‘责任流动’?”
我点点头,指着窗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