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我教新来的志愿者别太像英雄(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最新章节。

我盯着那个年轻人,他叫陈默,是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大三的学生,眼神亮得像刚点燃的火柴。

他说要睡桥洞体验生活的时候,语气里没有一丝犹豫,仿佛那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仪式——通往“真正理解”的唯一路径。

我没拦他。

不是冷漠,而是我知道,有些课必须亲自上过才记得住。

当年我也曾以为,只要跑得够快、送得够多,就能把这个世界掰正一点。

可现实从不听你讲道理,它只用冰冷的雨水和冻僵的手指告诉你:光有热血,撑不过第三个寒夜。

当晚十一点,气温跌破零下三度。

我本该回家,但鬼使神差地绕去了B7区外的老铁路桥。

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桥洞深处蜷缩着几个熟悉的身影,棉被单薄如纸。

我没看见陈默。

直到听见一声咳嗽,短促而虚弱,从最里面的角落传来。

我打着手电走过去,心一点点沉下去。

他躺在一张破泡沫板上,盖着借来的旧军大衣,脸色发青,嘴唇干裂,额头烫得吓人。

他已经烧了一阵子了,意识模糊,嘴里还在念:“……他们能熬过来,我也可以……不能当逃兵……”

我蹲下身,把他扶起来。

他的身体抖得厉害,牙关磕碰着,却还在挣扎:“别带我走……我还没……体会到他们的痛……”

“体会?”我声音哑了,“你以为发烧就是共情?挨饿就是懂得?你知道老李去年冬天为什么不肯进收容所吗?不是不想活,是他怕一进门,就再也找不到他走失的女儿了。你睡在这儿,除了给自己添病,谁也没帮到。”

他没说话,只是睁着眼看我,眼眶通红,像是想哭却哭不出来。

救护车来得很快。

我在医院守着他挂点滴,护士说再晚两小时可能引发肺炎。

输液管一滴滴落下,他忽然动了动手指,在迷糊中喃喃:“对不起……我没资格帮他们……我真的……不够格……”

我伸手握住他滚烫的手腕,没松开。

“你知道吗?”我说,声音很轻,却一字一句砸进这寂静的夜里,“真正的理解,从来不是你替别人受苦。是你知道他不想说话时,你不硬问;是他拒绝进屋时,你还愿意留下一碗粥;是他骂你滚开时,你第二天依然出现在同一个路口,带着热饭和一句‘今天风大,注意保暖’。”

他眼皮颤了颤,眼泪终于滑下来。

我没有安慰他。有些醒悟,得让眼泪自己流完。

第二天中午,许念在办公室门口拦住我,脸色很差。

“三个新人,连续两周通宵值守。”她递给我一份手写日志复印件,字迹潦草却执拗,“他们写:‘必须有人守着,不然他们会冻死。’林哥,这不是奉献,这是崩溃前兆。”

我翻到最后一页,看到其中一人写着:“我妈把我赶出来那天也是这么冷。如果当时有人守着我,也许我就不会流浪三年。”

心猛地揪了一下。

下午三点,刘培训师召集紧急会议。

她坐在桌首,神情严肃:“这是典型的创伤代偿型投入。这些孩子不是单纯来做公益的,他们是来找答案的——为什么被抛弃?为什么没人爱?他们想通过拯救别人,证明自己值得被救。”

屋里一片静默。

“但我们不是来填补内心空洞的。”她环视众人,声音坚定,“我们是来修补这个世界的裂缝。可如果修墙的人自己也在裂开,那墙迟早塌。”

最终决定:即日起实行“轮值 + 心理轮谈”机制,所有志愿者每周服务不得超过三十小时,强制休息,每人配备一名心理督导对接人。

新制度贴上公告栏那一刻,有人不解,有人委屈,甚至有人当场哭了。

但我明白,这才是对善意真正的尊重。

几天后,张评估师拿着一份数据报告敲开我的门。

他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过去一个月,新增六十八名志愿者,四十一人有过流浪史或严重家庭冲突背景。”

他顿了顿:“我们在吸引伤痕累累的人。这说明‘夜灯屋’有了温度,可也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加干预,整个组织可能会变成一座由未愈合者支撑的危楼。谁来托住下一个人?”

那天晚上,我们重写了招募文案。

删掉了“加入我们,成为黑暗中的光”这种煽情句子,换上了冷静却有力的一行字:

“如果你正在寻找自己的家,请先联系心理援助热线。这里欢迎清醒的同行者,而不是等待被救的灵魂。”

消息发布后,报名人数降了一半。

但我们都知道,这才是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