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集 :《思想统一》(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渭水两岸的冬日,总是被一层挥之不去的萧瑟笼罩。寒风像脱缰的野马,从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奔涌而出,卷着细密的沙尘,狠狠抽在行人的脸上。路边的枯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抖索,发出呜呜的哀鸣,像是在为这片土地上即将到来的风雨而哭泣。

可比起这寒风与沙尘,更让人胆寒的,是那些在街巷间悄然滋生、蔓延的流言。它们像无形的毒蛇,钻进人们的耳朵,缠绕着人们的心神,让原本就因秦孝公病重而有些惶惶不安的秦国,更添了几分躁动。

“听说了吗?太子殿下早就对商君的新法不满了!”在咸阳城最热闹的东市,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汉子缩着脖子,凑到同伴身边,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当年太傅公子虔受那劓刑,太子殿下在府里可是把书房都砸了!瓷器碎片溅得到处都是,连案几都掀翻了,那股子火气,隔着几条街都能感觉到!”

他的同伴是个挑着担子的货郎,闻言停下脚步,脸上露出半信半疑的神色:“真有这事?太子殿下如今看着沉稳,当年竟有这么大的火气?”

“嗨,这还有假?”旁边一个卖油饼的老汉接过话头,用袖子擦了擦手上的油,“我那远房侄子在太子府当差,虽说只是个洒扫的杂役,可这话是他亲耳听府里的老人说的。公子虔可是太子的亲伯父,被商君削了鼻子,太子能不记恨?这些年不过是碍着孝公的面子,没发作罢了。”

“这么说,等孝公……”货郎的话说到一半,便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把后半句咽了回去,可那眼神里的意味,在场的人都懂。

“老世族的人说了,”卖油饼的老汉压低了声音,眼神扫过周围,“等孝公宾天,太子一继位,头一件事就是废了商君那些折腾人的律令!到时候啊,咱们这些老秦人的土地,该还的就得还回来,那些按军功授爵的规矩,怕也长不了!”

这话一出,周围几个原本只是看热闹的人也围了过来。一个面色黝黑的农夫搓着冻得发红的手,脸上满是期待:“真能这样?我家那几亩地,当年被划成了军功田,虽说如今收成好了些,可总觉得不踏实。要是能还回来,那才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啊。”

“可不是嘛!”另一个人叹着气,“商君的法是严,偷个东西就要断手,打架斗殴就要判刑,连倒垃圾都得看地方,这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的。还是以前的日子好,虽说穷点,可自在啊。”

流言就像野地里的杂草,只要有一点土壤,就能疯狂地生长。从咸阳城的东市到西市,从达官贵人的府邸到平民百姓的陋巷,从渭水岸边的城镇到远方的乡野村落,这些话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秦国的每一个角落。有人信以为真,开始默默盘算着变法废除后的日子;有人半信半疑,却也忍不住跟着议论;还有人虽不赞同,却在这流言的洪流中,不敢轻易出声反驳。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坐在温暖如春的府邸里,听着家臣的回报,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甘龙的府邸在咸阳城的西北角,虽不如王宫那般恢弘,却也透着一股世家大族的气派。此刻,他正坐在铺着厚厚狐裘的榻上,面前的炭盆里,银丝炭烧得正旺,映得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红光满面。他穿着一件锦缎长袍,手里把玩着一枚玉如意,眼神微眯,听着底下一个心腹家臣唾沫横飞地描述着市井间的动静。

“大人,您是没瞧见,现在整个咸阳城都在说太子继位后要废新法的事!那些平民百姓,一个个都盼着那一天呢!”家臣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还有那些被新法打压的小贵族,也都在暗地里联络,就等着您一声令下,共襄盛举呢!”

甘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与阴狠:“民心似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他慢悠悠地开口,声音苍老却有力,“商鞅那套严刑峻法,看似让秦国富了强了,可实则早已让天怒人怨。百姓们表面上顺从,心里头的怨气早就积满了。咱们不过是……顺了天意民心罢了。”

坐在他对面的杜挚连忙附和。杜挚穿着一身深色的朝服,脸上带着讨好的神情,他原本也是秦国的老世族,只因在变法初期稍微有些犹豫,便被商鞅抓住把柄,贬斥了几年,直到最近才靠着甘龙的关系,重新回到了权力的边缘。对于商鞅和他的新法,杜挚心中积怨已久。

“大人说得极是!”杜挚欠了欠身子,“商鞅此人,太过刚愎自用,只知用法,不知变通,得罪的人太多了。不说别的,单是公子虔,那可是太子的亲伯父,被他削了鼻子,这份仇,太子怎么可能忘?”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公子虔虽说这些年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可他在秦军中的威望还在,那些老秦人的将领,大多还是念着他的好。只要他肯松口,哪怕只是表个态,太子还能不听?到时候,商鞅没了太子的支持,没了军中的助力,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他的新法,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

甘龙微微点头,似乎对杜挚的话颇为赞同。他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玉如意,沉吟道:“公子虔那边,倒是可以试试。不过,此人城府极深,这些年闭门不出,恐怕也在暗中观察局势。咱们不能逼得太急,得慢慢试探。”

“大人英明。”杜挚连忙恭维道。

两人又低声商议了一阵,从如何进一步散布流言,到如何联络那些对新法不满的旧臣,再到如何试探公子虔的态度,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极为周密。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商鞅倒台、新法废除的那一天,脸上都洋溢着志在必得的神情。

只是,他们不知道,隔墙有耳。他们这番自以为隐秘的谈话,早已通过隐藏在府中的密探,一字不落地传到了商鞅的耳中。

商鞅的相府位于咸阳城的中心地带,与王宫遥遥相对。府中的布局简洁而庄重,没有太多奢华的装饰,处处透着一股法家的严谨与务实。此刻,商鞅正站在相府最高的那座高台上,望着远处咸阳城的轮廓。

高台之上,风更大了,吹得他身上的玄色朝服猎猎作响。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一双眼睛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穿透这漫天的沙尘,看到人心深处的暗流。

街面上的行人步履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异样的神色。有的人行色慌张,像是在躲避什么;有的人则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着,时不时还朝王宫或相府的方向望上一眼,眼神复杂。商鞅清楚地知道,这些人的躁动,都源于那些四处蔓延的流言。

老世族的手段,他太清楚了。他们不敢在明面上与自己抗衡,便想通过这种卑劣的方式,动摇变法派的人心,离间自己与太子的关系,逼太子在继位之前就表露出对新法的敌意。一旦太子真的被他们说动,或者迫于舆论压力而对新法产生怀疑,那么,孝公十年心血推行的变法,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来人!”商鞅猛地转过身,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守在高台之下的侍从连忙快步上前,躬身听令:“相爷有何吩咐?”

“传我命令,”商鞅的目光扫过侍从,语气冰冷,“让各县令立刻加强巡查,凡在市井乡野散布谣言者,不论身份高低,一律依律处置,绝不姑息!”

“是!”侍从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忙应道。

“另外,”商鞅补充道,“速请景监大人来相府议事,就说有要事相商。”

“属下这就去办!”侍从应声而去,脚步匆匆,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