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集:《公孙衍新政》(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相邦新谋:公孙衍与秦国东进之基
咸阳的秋意比往年更浓些,渭水岸边的白杨树落了满地碎金,连相邦府前的青铜鹤灯,也在暮色里泛着微凉的光。公孙衍站在书房窗前,指尖摩挲着案上一卷摊开的《列国舆图》,舆图上用朱砂标注的秦国疆域,在关东六国的包围中像一柄蓄势待发的剑——只是这柄剑,还需更坚实的剑鞘与更锋利的剑刃。
三日前,张仪在咸阳城外的十里亭与他辞行。那位以“连横”之术搅动天下的老相邦,鬓发已染霜,握着他的手时语气沉缓:“公孙兄,秦之东进,非一日之功。我以口舌结列国,却也知,光靠盟约不够。你继相位,当补我之短。”彼时公孙衍未多言,只躬身行了一礼——他懂张仪的未尽之言,也早已在心中盘算了无数遍秦国的前路。
“相邦,君上召您入宫议事。”侍从的声音打断了思绪,公孙衍回过神,将舆图仔细卷起,收入锦盒,又取过案头的青布冠端正戴好,大步流星地向咸阳宫走去。
一、朝堂论策:新政初提
咸阳宫的章台殿内,檀香袅袅。秦惠文王斜倚在青铜龙纹榻上,神色虽带着几分疲惫,目光却依旧锐利。殿中列着文武百官,王翦、蒙恬等武将立在左侧,右侧则是廷尉、内史等文官,气氛肃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落叶声。
“今日召诸位前来,是因公孙相邦有新政要奏。”惠文王的声音打破寂静,目光转向公孙衍,“公孙卿,你且说说,你心中的秦国,该如何走下去。”
公孙衍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声音沉稳有力:“君上,列位大人,张仪老相邦以连横之术,使魏、韩附秦,齐、燕中立,楚不敢轻举妄动,此乃大功。但臣以为,连横之盟如纸,若大国联手反扑,小国摇摆不定,盟约易破。故臣有两策,愿献于君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众人:“第一策,扶小制大。秦国周边有西周、东周、义渠、苴等小国,这些国家虽弱,却地处中原要冲或边境咽喉。若我秦国以粮食、铁器援助之,助其稳定民生、训练军队,使其依附于秦,便可借其为屏障——牵制韩、魏,防备楚、赵,更能为我秦国东进争取时间。”
话音刚落,右侧便有一位白发老臣出列反对,是掌管宗室事务的宗正嬴壮:“公孙相邦此言差矣!那些小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援助他们费时费力,还未必能换来真心。不如集中力量攻打韩、魏,夺其城池,来得实在!”
嬴壮的话引来了几位世族大臣的附和,纷纷点头称是。公孙衍却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展开后递到惠文王面前:“君上请看,这是臣派人调查的列国粮草储备。韩、魏虽弱,却与齐、楚有暗中往来;赵国有‘胡服骑射’之强,楚国地大物博。若我秦国贸然伐韩、魏,赵、楚必出兵干预,届时秦国将腹背受敌。而扶持小国,看似费时,实则是让他们替秦国‘挡箭’——西周国在韩、魏之间,若其依附于秦,韩、魏出兵攻秦,必先过西周;义渠在北,若其归秦,匈奴便不敢轻易南下。此乃‘不费秦兵,却得秦利’之举。”
惠文王接过竹简,仔细翻看,眉头渐渐舒展。王翦这时出列道:“君上,臣以为公孙相邦所言有理。去年匈奴袭扰北地,若不是蒙恬将军拼死抵御,边境已乱。若能让义渠依附,北境压力可减大半,我秦军便可专心东进。”
蒙恬也随之附和:“臣附议。义渠人善骑射,若能借其兵力补充秦军,我军骑兵实力更盛。”
见武将们支持,惠文王看向公孙衍:“那第二策呢?”
“第二策,强兵扩军。”公孙衍声音更响,“秦国要东进,终究靠的是军队。臣建议,一是扩大征兵规模,将边地牧民、蜀地农夫中身强体健者纳入军籍,许以军功爵——凡立功者,不仅赐田宅,还可免其家人赋税;二是改进兵器,命工官监造更多铁制剑戟、强弩,同时在咸阳、栎阳修建演武场,让秦军将士每日操练,模拟实战;三是设立‘军谋署’,选拔懂兵法、善谋略的人才,为大军出征制定计策,不再只靠将领临场决断。”
“扩军需耗粮草,造兵器需费钱财,这些如何解决?”廷尉忧心忡忡地问。
“臣已有计较。”公孙衍早有准备,“一是延续盐铁专营,同时增加对蜀地的开发——都江堰建成后,蜀地粮食年年丰收,可多运些粮食到关中,供应军队;二是与依附秦国的小国通商,秦国出铁器、布匹,小国出皮毛、药材,互通有无,增加国库收入。”
惠文王听毕,猛地一拍龙榻扶手,语气坚定:“公孙卿之策,深谋远虑!就依你所言,新政由你全权主持,所需人力、物力,各部门须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殿中大臣齐声应和,公孙衍再次拱手行礼,目光落在舆图上那片朱砂标注的土地——秦国的东进之路,从这一刻起,有了新的方向。
二、扶小制大:西周之盟
新政推行的第一个月,公孙衍便派使者前往西周国。
西周国是周王室分裂后形成的小国,都城在洛邑西南,国土夹在韩国与魏国之间,面积不足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国君周赧王虽顶着“天子”的名号,却早已没了实权,常年在韩、魏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使者是公孙衍的门客苏代,此人能言善辩,又熟悉西周国情。苏代带着十车粮食、五百柄铁剑,抵达西周国都城时,周赧王亲自在城门外迎接——他没想到,强大的秦国竟会主动派使者来,还带着如此厚重的礼物。
宫殿里,周赧王看着案上的粮食和铁剑,手指微微颤抖。苏代坐在下首,语气恭敬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周天子,我家相邦说了,西周国地处要冲,却常年受韩、魏欺压,秦国不忍见天子受辱,故送些粮草兵器,助贵国安稳民生、训练兵士。”
周赧王叹了口气:“秦国的好意,本王心领。只是韩、魏若知道西周与秦国往来,恐怕会……”
“周天子放心。”苏代打断他的话,从袖中取出一份盟约,“我家相邦已替您想好。这份盟约上写着,秦国与西周结为‘兄弟之国’,秦国不干涉西周内政,但若韩、魏出兵攻西周,秦国必出兵相助。同时,西周只需在韩、魏与秦国交涉时,替秦国传递消息——如此一来,韩、魏不仅不敢轻易动西周,还会忌惮西周背后的秦国。”
周赧王拿起盟约,仔细读了一遍,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知道,依附秦国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唯一的选择——若不答应,西周迟早会被韩、魏吞并;答应了,至少能保住祖宗的基业。
三日后,西周国与秦国正式结盟。苏代带着盟约返回咸阳时,公孙衍正在相邦府与几位大臣商议后续计划。得知消息后,他当即下令,再派工匠前往西周国,帮助其加固城墙、修建粮仓——他要让西周国成为秦国插在韩、魏之间的一根“钉子”,也让其他小国看到依附秦国的好处。
不出公孙衍所料,西周与秦国结盟的消息传到韩国后,韩襄王顿时慌了。韩国与西周接壤,之前常靠欺压西周获取粮食,如今西周有了秦国撑腰,韩国再想动手,就得掂量掂量秦国的实力。韩襄王急忙派使者前往咸阳,想要与秦国重修旧好,公孙衍却只淡淡回复:“若韩国真心想与秦国交好,便先归还之前从西周夺走的三座城池——否则,秦国只能认为韩国仍有敌意。”
韩襄王无奈,只好下令归还城池。消息传开,东周、苴等小国纷纷派使者前往咸阳,希望能与秦国结盟。公孙衍一一接待,根据各国的地理位置与实力,制定了不同的援助计划:给东周送农具,助其发展农业;给苴国送战马,助其训练骑兵。短短半年时间,秦国周边的小国几乎都成了秦国的“盟友”,韩、魏、楚等大国被这些小国牵制,竟一时无法对秦国采取行动。
三、强兵扩军:秦军新貌
就在公孙衍忙着“扶小制大”时,蒙恬与王翦正在全力推行强军政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