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集:《公孙衍新政》(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咸阳城外的演武场上,尘土飞扬。上万名秦军将士分成两队,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左侧一队是新招募的边地牧民,他们骑术精湛,手持新造的铁制长矛,冲锋时如一阵疾风;右侧一队是老秦军,他们握着改良后的强弩,箭雨射出时,竟能穿透远处的木板——这是工官新造的“秦弩”,射程比之前远了三成,威力也更大。
蒙恬站在高台上,手持马鞭,目光锐利地盯着演武场。他身边的将领指着下方,语气兴奋:“将军,您看这些新招募的牧民,骑术比咱们的老骑兵还厉害!再练上几个月,肯定能成为精锐!”
蒙恬点点头,脸上却没有太多笑意:“光有骑术不够,还得让他们学会配合——秦军讲究的是阵法,不是单打独斗。明日起,让老骑兵带新骑兵,一起练‘鱼鳞阵’,务必让他们在战场上能进退自如。”
将领躬身应是。蒙恬又看向远处的兵器作坊,那里烟雾缭绕,工匠们正在日夜赶造兵器。自从公孙衍提出改进兵器后,惠文王便下令增加了对兵器作坊的投入,不仅从蜀地调来了更多的铁矿,还从各国招揽了不少能工巧匠。如今,秦军将士几乎都换上了铁制兵器,连盾牌都换成了更坚固的牛皮铁边盾。
与此同时,王翦正在关中各地招募士兵。他按照公孙衍的建议,在各村镇张贴告示:凡年龄在十五至四十岁之间,身强体健者,均可参军;参军者,家中可免三年赋税;若立下军功,凭军功爵可赐田宅、免徭役——告示贴出后,百姓们纷纷报名,不到一个月,便招募了五万新兵。
王翦将这些新兵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交给蒙恬,编入骑兵部队;一部分交给擅长攻城的将领,训练攻城战术;还有一部分留在关中,负责守卫都城。他还按照公孙衍的要求,在军中设立了“军谋署”,选拔了二十多位懂兵法的人才,让他们研究列国的军事战术,为秦军制定作战计划。
这年冬天,匈奴再次袭扰秦北境。以往,秦军往往需要数月才能将匈奴击退,而这次,蒙恬率领新训练的骑兵与义渠的援军,仅用了十日便将匈奴击退,还俘虏了匈奴的一个部落首领。捷报传回咸阳时,惠文王正在相邦府与公孙衍议事。
“公孙卿,蒙恬传来捷报,北境大获全胜!”惠文王拿着捷报,语气难掩兴奋,“你推行的新政,果然有效!”
公孙衍也露出笑容:“君上,这只是开始。如今秦军实力大增,周边小国又依附于秦,正是秦国东进的好时机。臣建议,明年春天,可派王翦率军攻打魏国的蒲坂——蒲坂是魏国的西部门户,拿下蒲坂,秦国便可直接威胁魏国都城大梁。”
惠文王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此时的咸阳,已是一片繁荣景象:街道上,运粮的马车络绎不绝;作坊里,工匠们忙碌不停;演武场上,秦军将士的呐喊声震天动地。他知道,公孙衍的新政,正在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而秦国统一六国的梦想,也越来越近了。
四、东进序曲:蒲坂之战
次年春天,惠文王正式下令,命王翦率军五万,攻打魏国蒲坂。
蒲坂城高池深,魏国派了三万士兵驻守,守将是魏国名将庞涓的侄子庞葱。庞葱深知蒲坂的重要性,早已做好了准备:城墙外挖了深沟,沟里灌满了水;城墙上布满了弓箭手,还准备了滚木礌石——他坚信,只要坚守不出,秦军迟早会因粮草不足而撤退。
王翦率军抵达蒲坂后,并未急于攻城。他先派人勘察地形,又让“军谋署”的人制定作战计划。三日后,作战计划确定:先用秦弩压制城墙上的魏军,再派工兵填平城外的深沟,最后用攻城锤撞击城门——同时,派一支精锐骑兵绕到蒲坂后方,切断魏军的粮草补给。
攻城战开始的那天,天刚蒙蒙亮。秦军的强弩手列成三排,箭雨如密集的乌云,射向蒲坂城墙。城墙上的魏军猝不及防,不少弓箭手被射中,惨叫声此起彼伏。庞葱急忙下令士兵躲到城墙后面,用盾牌抵挡箭雨,可秦军的弩箭威力太大,竟能穿透盾牌,魏军死伤惨重。
与此同时,秦军的工兵推着装满土的推车,冲向城外的深沟。他们冒着魏军的箭雨,将土倒入沟中,不到一个时辰,深沟便被填平。随后,数十名秦军士兵推着巨大的攻城锤,冲向城门——攻城锤上裹着厚厚的牛皮,上面还钉着铁钉,撞击城门时,发出“咚咚”的巨响,震得城墙都在颤抖。
庞葱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幕,脸色苍白。他知道,城门迟早会被攻破,可更让他担心的是粮草——昨日,他派去运粮的队伍被秦军骑兵袭击,粮草全被烧毁,如今城中的粮草只够支撑三日。
三日后,蒲坂城门被秦军攻破。庞葱看着涌入城中的秦军,知道大势已去,只好率军投降。王翦率军进入蒲坂后,当即下令:不得伤害百姓,不得抢掠财物——他要让魏国百姓看到,秦军并非残暴之师,也为秦国后续攻占更多城池打下基础。
蒲坂之战的胜利,震动了关东六国。魏国被迫派使者前往咸阳求和,愿意向秦国缴纳贡品;韩国、赵国也纷纷派使者前来,希望能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惠文王在咸阳宫设宴庆功,席间,他举起酒樽,对公孙衍说:“公孙卿,今日秦国的成就,你功不可没!若不是你的新政,秦国未必能如此顺利地拿下蒲坂。”
公孙衍起身回礼,语气谦逊:“君上过奖。这不是臣一人的功劳,是君上的信任,是将士们的奋勇,也是各国百姓对秦国的认可。秦国要统一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臣愿继续辅佐君上,为秦国的大业尽绵薄之力。”
惠文王笑着点头,将酒一饮而尽。他看向殿外,月光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泛着淡淡的银光。他知道,公孙衍的新政,不仅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也让秦国的东进之路更加平坦——或许用不了多久,天下就会成为秦国的天下。
五、新政之基:长远之谋
蒲坂之战后,公孙衍并未停下推行新政的脚步。他知道,一时的胜利不算什么,要让秦国长久强盛,还需不断完善政策。
在“扶小制大”方面,公孙衍下令在依附秦国的小国中设立“秦官”——这些官员由秦国选派,负责监督盟约的执行,同时帮助小国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他还鼓励秦国百姓与小国百姓通婚,促进文化交流——他要让这些小国从“表面依附”变成“真心归服”,成为秦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强军方面,公孙衍建议惠文王设立“军功学堂”,选拔军中优秀的士兵,让他们学习兵法、谋略——他要培养更多既懂实战又懂谋略的将领,为秦军储备人才。同时,他还下令扩大兵器作坊的规模,让工官研究新的兵器——据说,工官正在尝试制造一种“投石机”,若能成功,秦军攻城的实力将再上一个台阶。
这年秋天,公孙衍陪同惠文王前往蜀地视察。都江堰的水顺着渠道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农田,金黄的稻谷随风摇曳,百姓们正在田间忙碌,脸上满是笑容。惠文王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对公孙衍说:“公孙卿,你当初建议开发蜀地,果然是明智之举。如今蜀地不仅能供应关中的粮食,还能为军队提供粮草——这才是秦国的根本啊。”
公孙衍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君上,蜀地只是起点。未来,秦国还需开发更多的土地,安抚更多的百姓。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强盛;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惠文王深以为然。他知道,公孙衍的新政,不仅是为了眼前的东进,更是为了秦国的长远未来。有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相邦辅佐,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有这样一片繁荣的土地,秦国统一六国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返回咸阳的路上,公孙衍再次翻开那卷《列国舆图》。舆图上,秦国的疆域依旧像一柄剑,但这柄剑的剑鞘已变得坚实,剑刃也变得锋利。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这柄剑会划破关东六国的壁垒,将天下纳入秦国的版图——而他,将是这一过程中,最坚定的推动者。
暮色渐浓,咸阳城的灯火渐渐亮起,像一片星星落在人间。公孙衍收起舆图,心中充满了信心——秦国的东进之路,才刚刚开始;而他的新政,将为这条道路,铺就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