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集《秦韩盟约》(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殿外的风忽然大了些,吹动了檐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惠文王走到窗前,望着咸阳城外绵延的农田,想起二十年前商鞅在咸阳推行新法时的场景——那时的秦国,还要靠割让河西之地求和;如今,韩国这样的诸侯,却要主动来归附。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玉圭,那是当年商鞅亲手交给父亲秦孝公的,上面刻着“强秦”二字。

“传旨下去,”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殿内的秦臣身上,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即日起,在咸阳城外筑一座盟誓台,将秦韩盟约刻在青铜鼎上,立于台上。让所有来咸阳的诸侯使者都看看,依附秦国者,必能得安;与秦国为敌者,必遭覆灭。”

内侍躬身应下,捧着盟约快步离去。张仪看着惠文王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位国君的眼中,藏着比渭水还要深的野心——那不是只想称霸诸侯的野心,而是要将天下纳入秦国版图的雄心。

三日后,咸阳城外的盟誓台建成。青铜鼎上的盟约,用大篆刻得工工整整,阳光照在鼎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嬴仓站在鼎前,看着“韩国为秦附属,永遵盟约”这几个字,忽然想起新郑宫后的那棵老槐树。他小时候常爬上去摘槐花,那时的韩国,还能在宜阳城外与秦国打一场平手。

“襄王在看什么?”张仪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嬴仓转过身,看见张仪手里拿着一卷竹简,上面写着韩国贡品的交割清单。

“没什么。”他摇了摇头,目光重新落回青铜鼎上,“只是觉得,这鼎真重。”

张仪笑了笑,将竹简递给嬴仓:“这鼎重,才压得住韩国的国运。襄王放心,只要韩国遵约,十年之内,楚国、赵国绝不敢再犯韩国边境。”

嬴仓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冰凉的竹片,忽然想起出发前,太傅对他说的话:“弱国无外交,唯有依附强者,方能苟活。”那时他还不信,如今站在这青铜鼎前,才明白这句话里藏着的无奈。

盟誓台的仪式结束后,嬴仓的车驾离开咸阳,踏上返回新郑的路。他坐在车舆里,掀开帘子看向后方——咸阳的城郭越来越远,那座盟誓台在夕阳里像一个黑色的剪影,立在渭水岸边。

而章台殿内,惠文王正与张仪、王翦商议东进之策。案几上的地图被铺开,张仪用玉圭指着魏国的河东之地:“明年春耕后,我们可从宜阳出兵,攻打蒲坂。只要拿下蒲坂,魏国的河东之地就成了囊中之物。”

惠文王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楚国的疆域上:“楚国那边,要派人去一趟郢都。告诉楚威王,若他敢阻秦国攻魏,秦国便会联合韩国、魏国,三路伐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王英明。”王翦躬身道,“末将已命蒙恬在宜阳修筑营垒,只要大王下令,秦军三日之内便可出兵。”

惠文王拿起案上的青铜爵,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酒液辛辣,却让他浑身发热——他仿佛已经看见秦军的铁骑踏过河东,看见魏国的使者跪在章台殿内求和,看见天下诸侯都来咸阳朝贡。

“韩国这步棋,走对了。”他放下爵杯,目光落在窗外的星空上,“从今日起,秦国东进的序曲,才算真正奏响。”

夜色渐深,章台殿的灯火依旧明亮。青铜灯盏里的灯油燃烧着,映着殿内君臣的身影,也映着案几上那卷写满谋略的地图。渭水的水流过咸阳城外,带着秦国的雄心,向着东方奔去——属于秦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嬴仓的车驾抵达新郑时,已是五日后的清晨。他刚走进宫城,就看见内侍捧着楚国的国书迎上来:“大王,楚国使者已经在殿外等候,说要与韩国结盟,共抗秦国。”

嬴仓接过国书,看都没看,就扔在案几上。他走到窗前,看向城外的宜阳方向——那里,秦军的营垒已经筑起,玄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想起咸阳的青铜鼎,想起张仪的话,忽然觉得,或许太傅说得对,依附强者,虽然屈辱,却能让韩国活下去。

“告诉楚国使者,”他转过身,声音平静无波,“韩国已与秦国结盟,不敢再与他国私订盟约。请他回去吧。”

内侍躬身应下,快步离去。殿内只剩下嬴仓一人,他走到案几前,拿起那卷秦国的盟约,轻轻展开。丝帛上的朱砂印文已经干透,鲜红的颜色,像极了韩国内乱时流的血。他忽然想起盟誓台上的青铜鼎,想起那鼎的重量,忽然觉得,或许这重量,能让韩国的百姓,过上几年安稳日子。

而咸阳的章台殿内,惠文王正看着窗外的月光,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张仪走进殿内,躬身道:“大王,楚国使者已经离开新郑,返回郢都了。楚威王得知韩国归附秦国,已经下令撤回了方城的军队。”

惠文王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很好。接下来,该轮到魏国了。”

张仪躬身应是,目光落在案几上的地图上。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地图上的秦国疆域,玄色的墨迹在月光里仿佛活了过来,一点点向着东方蔓延,覆盖了韩国,覆盖了魏国,覆盖了天下。

青铜灯盏里的灯油还在燃烧,映着殿内君臣的身影,也映着一个即将到来的,属于秦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