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集《合纵裂痕》(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第一章 驿馆烛影
大梁的秋意比往年更浓些,驿馆庭院里的梧桐叶落了满阶,被夜风卷着贴在窗纸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极了此刻驿丞张谦的心绪。他攥着那封从邯郸快马递来的竹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阴影,将眉宇间的惊惶拉得更长。
“驿丞大人,秦国使者的车驾已到馆外了。”侍从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张谦猛地回神,竹简上“齐军覆于济西,赵师败于河西”的字迹仍刺得他眼疼——不过三日,这两则消息像野火般烧遍了列国,从邯郸到临淄,从蓟城到新郑,如今终于也燎到了大梁。
他定了定神,将竹简塞进袖中,理了理褶皱的官服,快步迎出门去。馆外的街灯已点起,昏黄的光线下,一辆黑色的驷马轺车格外扎眼,车辕上挂着的玄鸟旗在夜风中展开,玄色绸缎上绣着的金线纹路,是秦国特有的样式。车帘掀开,下来一个身着墨绿色锦袍的中年人,面容清瘦,眼神却锐利如鹰,正是公孙衍派来的使者,卫鞅的门生,陈轸。
“张驿丞不必多礼。”陈轸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场,他抬手按住正要躬身行礼的张谦,目光扫过驿馆紧闭的院门,“魏王陛下可有旨意,何时见我?”
张谦心里打了个突,连忙引着他往里走:“大王已在宫中等候,只是……”他顿了顿,终究没敢把后半句“群臣争论不休”说出口。驿馆的长廊里,烛火一路延伸,两侧的房间静得可怕,连往日里常有的驿卒走动声都消失了——谁都知道,秦国使者此时来大梁,绝不是为了寻常的通好。
穿过两道偏门,便到了通往王宫的密道入口,早有内侍在此等候。陈轸跟着内侍走在暗道里,脚步声在空旷的通道中回响,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珏,思绪却飘回了咸阳。三日前,公孙衍在相府的书房里召见他,案上摊着列国的舆图,齐赵两国的疆域上用朱笔圈出了败绩,公孙衍指着舆图上魏国的位置,语气笃定:“魏人近年连遭战乱,河东三城被我秦所占,他们日夜想夺回来。你去了大梁,只说归城,其余的话,见机行事。”
那时他还想问,若魏王不答应呢?可看着公孙衍眼中的成竹,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公孙衍辅佐秦惠文王多年,最懂列国的软肋——魏国的软肋,便是那三座被秦国占了五年的河东城。
密道的尽头是王宫的侧门,内侍引着他穿过几道宫苑,远远便听见宣室殿里传来的争吵声。“秦国狼子野心!当年占我河东三城时何等蛮横,如今齐赵兵败,便来示好,分明是想拆合纵之盟!”是上将军庞涓的声音,带着惯有的暴躁。
“可我魏国已打不起仗了!”另一个声音响起,是丞相惠施,语气里满是疲惫,“去年大旱,关中颗粒无收,今年又要应对韩赵的粮借,若秦国肯还河东三城,还能让百姓迁回去耕种,总比坐以待毙强。”
陈轸站在殿外,听得真切,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内侍进去通禀后,殿内的争吵声骤然停止,片刻后,传来魏王魏嗣的声音:“宣秦使陈轸入殿。”
他整了整衣襟,推门而入。宣室殿里烛火通明,魏王坐在正中的王座上,脸色苍白,眼下的乌青说明他已许久没睡好。两侧的大臣们个个神色凝重,庞涓怒目瞪着他,惠施则眼神复杂地打量着他,还有几个老臣低着头,不知在盘算什么。
“外臣陈轸,见过魏王陛下。”陈轸躬身行礼,语气不卑不亢。
魏嗣摆了摆手,声音沙哑:“秦使此来,可是为齐赵兵败之事?”
“陛下明鉴。”陈轸直起身,目光扫过殿内众人,“齐赵兵败,合纵联盟已失支柱。我家相邦公孙衍大人念及秦魏两国往日情谊,特命外臣前来,为陛下送一份薄礼——河东三城,秦国愿归还给魏国。”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庞涓猛地拍案而起:“你胡说什么!河东三城是我魏国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当年被秦国强占,如今凭什么说还就还?定是有什么阴谋!”
陈轸丝毫不慌,从容答道:“上将军所言极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大秦的条件只有一个——魏国与秦国签订‘秦魏互助盟约’,此后两国互不侵犯,若有他国来犯,彼此出兵相助。”
“互助盟约?”魏嗣皱起眉头,手指轻轻敲击着王座的扶手,“若是合纵列国来攻,秦国也会出兵相助?”
“自然。”陈轸点头,语气愈发诚恳,“如今齐赵已弱,楚国远在南方,唯有魏国地处中原要冲,若与秦国结盟,既可保国土无虞,又能收回河东三城,何乐而不为?反之,若魏国仍抱守合纵,齐赵已无力援魏,秦国若再出兵河东,后果……陛下想必清楚。”
这话像是一根针,刺破了殿内最后的侥幸。惠施上前一步,躬身道:“大王,秦使所言有理。河东三城物产丰饶,若能收回,可解我魏国粮荒之困。况且合纵联盟本就靠苏秦维系,如今苏秦已死,齐赵兵败,联盟名存实亡,不如趁此机会与秦国结盟,暂避锋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庞涓还想反驳,却被魏嗣抬手制止。魏王看着陈轸,眼神里满是挣扎,最终还是叹了口气:“罢了,寡人答应你。三日后,寡人会派使者随你回咸阳,签订盟约。”
陈轸心中一松,躬身行礼:“外臣替公孙衍相邦谢过陛下。三日后,外臣在驿馆静候佳音。”
走出宣室殿时,夜已深了,凉风吹在脸上,带着几分秋意的萧瑟。陈轸抬头望向天空,月亮被乌云遮住,只漏出几缕微弱的光——魏国这一关,算是过了。接下来,便是新郑和蓟城了。
第二章 新郑粮急
三日后,陈轸带着魏国的使者离开大梁,快马赶往新郑。韩国的都城比大梁热闹些,街面上行人往来,只是脸上多了几分愁容。陈轸刚住进驿馆,就听见隔壁房间传来压低的争吵声。
“再这样下去,粮仓就空了!今年秋收不好,百姓已有不少逃荒的,若再没有粮食,怕是要出乱子了!”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
“可秦国使者刚到,大王还没召见,咱们总不能主动去求秦国吧?”另一个声音带着犹豫。
陈轸挑了挑眉,叫来驿卒询问,才知道韩国今年遭遇了蝗灾,关中地区的粮食收成只有往年的三成,粮仓已快见底,韩王韩康正为此事焦头烂额。
这倒是个好机会。陈轸心中暗喜,公孙衍给他的指令里,对韩国的条件是“提供十万石粮食”,如今韩国缺粮,这诱饵便更管用了。
果然,第二日一早,韩王就派人来召陈轸入宫。新郑的王宫比大梁的简陋些,殿内的烛火也显得昏暗,韩康坐在王座上,脸色蜡黄,见陈轸进来,连忙起身相迎:“秦使远道而来,寡人有失远迎。”
“陛下客气了。”陈轸躬身行礼,开门见山,“外臣此来,是为韩国的粮荒之事。公孙衍相邦得知韩国遭遇蝗灾,百姓无粮可食,特命外臣带来十万石粮食,愿赠予韩国,以解燃眉之急。”
韩康眼中顿时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警惕起来:“秦使此举,想必也有条件吧?”
“陛下聪慧。”陈轸笑道,“我大秦的条件很简单——韩国断绝与齐国的往来,此后不再参与合纵联盟的任何活动。”
韩康沉默了。韩国向来依赖秦国的庇护,当年若不是秦国出兵相助,韩国早被魏国吞并。如今齐赵兵败,合纵联盟已垮,若能得到秦国的粮食,又能避免与秦国为敌,本是好事。可他心里总有些不安,毕竟齐国曾与韩国结盟,如今断绝往来,怕是会得罪齐国。
“大王,不可啊!”下大夫申不害上前一步,躬身道,“齐国虽兵败,但若与齐国断绝往来,他日齐国恢复实力,必来报复。况且合纵联盟虽弱,但若韩国退出,联盟便彻底瓦解,秦国便可独霸天下,届时韩国恐难自保。”
韩康皱起眉头,看向陈轸:“秦使,若寡人答应断绝与齐国的往来,秦国能保证日后不攻打韩国吗?”
“自然。”陈轸语气坚定,“公孙衍相邦已说了,只要韩国遵守约定,秦国愿与韩国世代友好,若有他国攻打韩国,秦国必出兵相助。况且十万石粮食,足够韩国百姓度过今年的寒冬,若错过此次机会,韩国再想得到粮食,怕是难了。”
这话戳中了韩康的痛处。他想起昨日去粮仓查看时,粮囤已空了大半,粮官告诉他,若再没有粮食,不出一月,都城就要断粮了。百姓若闹起来,他这个王位怕是也坐不稳。
“罢了。”韩康叹了口气,“寡人答应你。寡人会下令,断绝与齐国的往来,不再参与合纵联盟。粮食……何时能到新郑?”
“陛下放心,”陈轸笑道,“只要盟约签订,外臣即刻派人回咸阳传信,不出十日,粮食便会从关中运到新郑。”
韩康松了口气,连忙命人准备盟约。申不害还想再说什么,却被韩康摆手制止:“申大夫,寡人知道你担心什么,但眼下粮食要紧,若百姓没了活路,一切都是空谈。”
申不害看着韩康决绝的神色,终究还是闭上了嘴,退到了一旁。
陈轸看着殿内的场景,心中了然。韩国向来是“墙头草”,谁给的好处多,就倒向谁。如今秦国给了粮食,又许了保护,韩国自然不会拒绝。
签订盟约后,陈轸离开王宫,站在驿馆的院子里,望着远方的天空。大梁和新郑都已拿下,接下来,就只剩蓟城的燕国了。
第三章 蓟城旧怨
燕国的都城蓟城比大梁和新郑都要寒冷,刚入秋,就已飘起了零星的雪花。陈轸抵达蓟城时,驿馆外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家家户户都紧闭着门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萧瑟的气息。
他刚住进驿馆,就有内侍来传旨,说燕昭王要在宫中设宴款待他。陈轸心中疑惑,燕昭王向来对秦国心存警惕,如今却如此热情,莫非有什么猫腻?
当晚,陈轸如约前往王宫。燕国的王宫建在山上,沿着石阶往上走,能看到远处的城墙在夜色中若隐若现。殿内灯火通明,燕昭王坐在正中的王座上,两侧的大臣们个个神色严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秦使远道而来,寡人略备薄酒,为秦使接风洗尘。”燕昭王举杯,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陈轸躬身行礼,接过酒杯:“多谢陛下厚爱。外臣此来,是为秦燕两国的友好之事。公孙衍相邦认为,秦燕两国虽相隔甚远,但有共同的敌人——齐国。如今齐国虽兵败,但其野心未灭,若不加以遏制,他日必成秦燕两国的祸患。因此,公孙衍相邦提议,秦燕两国缔结友好条约,共同抵御齐国的扩张。”
燕昭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放下酒杯:“秦使所言,正合寡人之意。齐国与燕国有不共戴天之仇,当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出兵伐燕,杀我先王,占我城池,此仇寡人日夜不敢忘。如今齐国兵败,正是打压齐国的好时机,若秦国愿与燕国结盟,寡人自然乐意。”
陈轸心中一喜,没想到燕国如此爽快。他连忙说道:“陛下深明大义。若秦燕结盟,他日齐国若敢再犯燕国,秦国必出兵相助;若秦国攻打齐国,燕国也需出兵配合。此外,秦国还愿为燕国提供兵器和粮草,助燕国增强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