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岐仁堂巧解“疯魔症”:一碗承气汤退去肠中热(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最新章节。

岐景明没走,坐在工棚外的树荫下等着。小方给师父递了杯凉茶,好奇地问:“师父,刚才您说他是阳明腑实证,可他没发烧啊,我记得《伤寒论》里说阳明病会‘身热,汗自出’呢。”

“阳明病有经证和腑证之分。”岐景明喝了口茶,慢慢解释,“经证是热在肌肉,没入腑,所以会发烧、出汗;腑证是热和糟粕结在肠子里,热被积滞困住,有时候反而不发烧,但会出现谵语、发狂这些神志症状,就像他这样。你看他虽然没发烧,但总觉得热,往头上浇水,其实就是内热太盛的表现。”

正说着,王二柱提着药包跑回来了。工棚里的工人赶紧帮忙找了个砂锅,在工棚外的灶上烧起水。岐景明亲自盯着煎药,嘱咐火不能太大,煎到剩下一碗药汁就关火。

药煎好后,倒在碗里,还冒着热气。王大柱刚才又闹了一阵,这会儿有点累了,靠在板床上喘气。王二柱和两个工人按住他,岐景明端着药碗,慢慢往他嘴里喂。药汁有点苦,王大柱挣扎着要吐,岐景明轻声说:“咽下去,喝了就不热了。”

不知是药味太冲,还是这句话起了作用,王大柱居然真的咽了下去,一碗药没费太大劲就喂完了。

喂完药,岐景明又嘱咐王二柱:“盯着点他,要是解了大便,或者出点汗,都是好转的迹象。我明天再来看看。”

王二柱千恩万谢地送岐景明和小方离开,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工人们也都没心思上工了,围着工棚议论,有人觉得岐大夫说得在理,有人还惦记着陈神婆的话,等着看结果。

当天夜里,王二柱就守在工棚里。后半夜的时候,王大柱突然醒了,嘴里喊着“要拉屎”。王二柱赶紧扶他去工棚外的临时厕所,这一去就是大半个时辰,回来的时候,王大柱脸上的红潮退了些,也不喊热了,只说“累得慌”,倒头就睡。

王二柱赶紧去厕所看,只见坑里有不少黑乎乎、硬邦邦的大便,数一数竟有二十多块,像小石子似的。他心里一喜,想起岐大夫说的“积滞排出去就好”,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些。

更让他惊讶的是,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王大柱身上出了层细细的汗,摸上去不黏手,是凉丝丝的。他赶紧给王大柱盖了件薄被子,没敢惊动他。

第二天一早,岐景明刚到岐仁堂,就看见王二柱兴冲冲地跑进来,脸上笑开了花:“岐大夫!您太神了!我哥昨晚解了好几次大便,还出了汗,今早起就清醒了!刚才还问我咋没叫他上工呢!”

旁边候诊的街坊们都凑过来听,李奶奶笑着说:“我就说岐大夫的药管用吧!那陈神婆就是瞎糊弄!”

岐景明也笑了,拿起出诊箱:“走,再去看看他。”

到了工地,王大柱已经坐在工棚外的板凳上,穿着干净的汗衫,正跟工友们说话,虽然脸色还有点苍白,但眼神清明,跟之前的“疯魔”样子判若两人。见岐景明来了,他赶紧站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了。我这几天跟做梦似的,啥都记不太清,就记得总觉得浑身烧得慌。”

岐景明走上前,再次给王大柱搭脉。这次脉象平稳,一呼一吸间跳了四下,已经恢复了常人的脉象。他又摸了摸王大柱的额头,体温也正常。

“脉静身凉,邪气已退。”岐景明收回手,对王大柱说,“这几天别吃油腻的,多喝些小米粥,吃点清淡的蔬菜,让肠胃歇一歇。过两天就彻底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工人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夸岐景明医术高明。老周叔搓着手说:“岐大夫,您这本事真神了!一碗药就把‘疯魔症’治好了,比神婆管用多了!”

岐景明摇摇头,语气诚恳:“不是我神,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管用。他这病看着吓人,其实根在肠胃积热,只要找准了病因,用对了药,自然就能好。就像家里的烟囱堵了,烟排不出去,屋里就会呛得人难受,只要把烟囱通开,烟排出去了,屋里就清爽了。”

他顿了顿,又说:“《伤寒论》里讲‘有是证用是方’,不管什么病,只要证型对了,方子就能起效。怕就怕有些人不钻研经典,不辨病因,要么跟着瞎起哄说是什么邪病,要么随便用药,那样才会耽误病情。”

王大柱听着,连连点头:“可不是嘛!要是早找岐大夫,也不用遭那两天罪,还白瞎了请神婆的钱。”

王二柱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钱,要给诊费和药费。岐景明收下诊费,药费按药房的价收了,没多要一分。临走时,他又给王大柱开了个调理肠胃的方子,让他去抓几副药煎着喝,巩固一下。

从工地回来,岐仁堂里更热闹了,不少街坊都听说了王大柱的事,都说岐仁堂的岐大夫能治“疯魔症”。小方一边给病人抓药,一边跟岐景明说:“师父,今天这事要是传出去,咱们岐仁堂的名声就更响了。”

岐景明正在整理医案,闻言笑了笑:“名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给人看好病。你记住,不管什么病,哪怕看着再怪,只要循着中医的理法,辨证清楚了,就没有治不好的。就像《脾胃论》里说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很多病看着在头、在神,根可能就在脏腑里。咱们当大夫的,就得有双能看透病根的眼睛。”

小方点点头,把师父的话记在心里。阳光透过岐仁堂的窗户照进来,落在案头的药包上,药香混着阳光的味道,让人心里踏实。街坊们的谈笑声从门外飘进来,偶尔还能听见有人问“岐大夫在吗”,岐景明放下笔,拿起脉枕,准备迎接下一个病人——岐仁堂的悬壶故事,还在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