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岁娃发烧吐血,为啥岐大夫偏开补药?(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最新章节。

岐仁堂里治“怪烧”:14岁娃发烧吐血,为啥岐大夫偏开补药?

入夏的镇口老槐树下,蝉鸣刚起就带着股燥意。岐仁堂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岐大夫正蹲在柜台后翻晒陈皮——那是去年从岭南收来的新会皮,晒得油亮,药香混着院里的薄荷气,在屋里漫着。

“岐大夫!岐大夫您快看看!”门口冲进来一男一女,男人怀里抱着个半大孩子,孩子脸烧得通红,嘴唇却泛着白,嘴角还沾着点暗红的血印子。女人跟在后面,手里攥着块沾了血的纸巾,声音都发颤:“早上还好好的,刚才吃早饭,一口粥没咽下去,‘哇’地就吐了口血,还烧得厉害,镇上诊所不敢收,说让去城里大医院,可我们想着先找您看看……”

岐大夫赶紧放下手里的陈皮,起身时顺手摸了摸白大褂口袋里的脉枕,往诊桌旁的凳子上一放:“快把孩子放这儿,先别慌。”

男人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放在凳子上,孩子蔫蔫地耷拉着脑袋,眼睛半睁半闭,呼吸都带着点急促。这孩子叫林小宇,今年14岁,是镇中学初二的学生,家就在镇东头的拆迁安置小区里。岐大夫认得他,前两个月小宇妈妈还带他来调过脾胃,说孩子总不爱吃饭,写作业写到半夜,人瘦得像根豆芽。

“小宇,能伸个舌头我看看不?”岐大夫声音放得轻,小宇慢慢抬起头,舌头伸出来,舌尖红得发亮,舌苔却薄得几乎看不见,边缘还带着点齿痕。岐大夫又把手指搭在他的手腕上,指尖下的脉象浮而虚,跳得不算快,但力道不足,像是风吹着的蜡烛,看着亮,底子却弱。

“烧了几天了?”岐大夫问。

小宇妈妈抹了把眼角:“三天了!第一天烧到脸发烫,我给吃了点家里备的凉药——就是上次你说我上火,让我少碰的那种清热的小药丸,吃了两天,烧没退,今早还吐了血……”

旁边的男人,也就是小宇爸爸,皱着眉补充:“诊所医生说,发烧吐血肯定是火太大,得用猛药泻火,可那药劲儿太冲,我们没敢拿。岐大夫,您说这孩子是不是肺里出了问题?还是胃里有火?”

岐大夫没急着回答,又伸手摸了摸小宇的额头——温度不算特别高,但手心脚心却有点潮热,再看孩子的眼窝,隐隐有点发青。他收回手,指尖在诊桌上轻轻敲了敲,沉声道:“这孩子不是实火,是虚证,得用补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再配着地黄丸吃,补脾肾、养气血,烧和吐血才能好。”

“补药?”小宇妈妈一下子提高了声音,眼睛瞪得圆圆的,“岐大夫,您没弄错吧?孩子都烧了三天了,还吐了血,这时候补,不是火上浇油吗?上次我嗓子疼,吃了块阿胶都上火,这孩子烧得这么厉害,再补……”

小宇爸爸也跟着点头:“就是啊岐大夫,您看他脸烧得通红,嘴角还吐血,怎么看都是火重。再说,小宇才14岁,还是个孩子,没结婚没那啥的,怎么会要补脾肾?您是不是……是不是诊错了?”

这话一出,屋里瞬间静了下来。岐仁堂里的老药柜擦得锃亮,抽屉上的铜拉手映着光,角落里坐着候诊的老婶子也探过头来,显然也觉得这诊断有点“怪”。

岐大夫没生气,反而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温茶,慢慢道:“你们别急,听我把道理说清楚。《黄帝内经》里说‘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孩子的问题,看着是发烧吐血,根子在脾肾两虚,虚火上扰。”

他指了指小宇的脸:“你们看他脸烧得红,但那红是浮在表面的,不是实火那种深红发暗;手心脚心潮热,舌苔薄白,脉象虚浮,这些都是虚证的样子。实火的话,脉象得洪大有力,舌苔得黄厚腻,吐的血也该是鲜红带血块,可小宇吐的血,是不是颜色偏淡,量也不多?”

小宇妈妈愣了愣,点头道:“对!早上吐的那口,颜色没那么红,像掺了水似的,量也不多,就一口。”

“这就对了。”岐大夫继续说,“《脾胃论》里讲,‘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这孩子前两个月来调脾胃,就说他总熬夜写作业。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那时候,晚上十一二点睡是常事,熬夜最耗什么?耗肾精,也耗脾气。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这俩脏腑里都藏着‘相火’,得靠肾精和脾气来约束。他天天熬夜,心神不宁,心火一旺,就把肝肾的相火引动了——这就像灶里的柴火,本来该慢慢烧,结果风一吹,火苗窜起来,把锅底下的柴都烧干了。”

小宇爸爸皱着眉:“可他才14岁,没结婚,怎么会肾精不足?老话不是说‘童子身肾精足’吗?”

“这话没错,但肾精不是只有结婚才会耗。”岐大夫摇了摇头,“元代朱丹溪说过‘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一烦乱,相火就容易妄动。这孩子除了熬夜,是不是还总吃凉的?我记得上次来,他手里还拿着冰可乐。”

小宇妈妈脸一红:“是……他就爱喝冰的,夏天一天能喝两三瓶,还总吃雪糕。”

“这就更伤脾了。”岐大夫说,“脾喜温恶寒,总吃凉的,脾的运化功能就弱了,气血生不出来,肾里的精也没法得到补充。《精血篇》里说,‘男子精未充而耗之,则五脏精血皆不足’。他这不是一下子耗空的,是天天熬夜、吃凉的,慢慢暗耗肾精脾气,时间长了,虚火往上走,灼伤了肺络或者胃络,就吐了血;虚火在体表,就发了烧。”

他指了指小宇妈妈手里的凉药:“你之前给吃的清热药,都是寒凉之性。《神农本草经》里说,寒凉药‘能泻热,但伤正气’。他本来就是虚证,再用寒凉药,脾阳更弱,肾精更亏,虚火反而更旺——就像冬天里屋里冷,你不烧炉子,反而往地上泼冷水,屋里能暖和吗?”

这话一比喻,小宇爸妈顿时明白了,脸上露出后悔的神色。小宇妈妈拉着小宇的手,眼圈又红了:“都怪我,没管着他,又瞎给他吃药……岐大夫,那现在怎么办?您说的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血的,能治他的烧和吐血吗?”

“当然能。”岐大夫肯定地说,“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里的方子,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养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提阳气。脾的气补上来了,就能生血,也能把虚火往下压——就像给灶里添上柴,火苗稳了,就不会窜得老高。再配着地黄丸,滋补肾精,肾精足了,相火就安分了,烧自然就退了,血也不吐了。”

“那地黄丸,是不是就是常说的六味地黄丸?”小宇爸爸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