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武昌之战(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水路运粮可比陆路快三倍!另派轻舟探路,专寻深港而行。待浮桥落成,我军主力踏江而过,武昌指日可下!”

洪秀全瞬间目光灼灼,抚掌道:“好!东王此策,暗合天父旨意!传令各部,水陆并进,克武昌为我天国立威!”

杨秀清单膝跪地:“愿天父护佑,此战必破清廷!”

帐外寒风呼啸,远处隐隐传来江水拍岸之声。

洪、杨审时度势,面对清军依托的坚固城墙,太平军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多点突破”的精妙战术。

其中两大关键行动——架设浮桥与地道爆破,成为扭转战局的核心要素。

计划最终要由行动来实现,东王杨秀清急令水营首领唐正财,率部架设浮桥。

时值隆冬,江面寒风呼啸,冰冷刺骨,但太平军将士们毫不畏冷。

在唐正才指挥下,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展开行动。

“嘿呀嘿呀!”号子声传来,只见他们用粗壮的铁索将一艘艘巨舟紧密串联在一起,再用木板、门板精心搭建桥面。

在夜色的掩护下,太平军将士们争分夺秒,齐心协力。一夜之间,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如同从天而降,稳稳落在江面上。

一座连接汉阳鹦鹉洲与武昌白沙洲,另一座则牢牢地贯通汉阳南岸与武昌大堤口。

与此同时,汉口与汉阳之间也成功架设起浮桥,武汉三镇就此紧密联为一体。

这些浮桥的建成,犹如一条条钢铁巨龙,让太平军的人马、辎重,得以快速过江,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远远观察的清军惊愕不已,没想到传说中一夜架桥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历史证明,用铁锁连接起船只当浮桥是可行的,三国赤壁之战,曹操不就是用铁链连接了大船吗?

曹操最终失败是因为诸葛亮用了火攻,太平军用了此办法,是笃定清军没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能人,所以不用考虑清军会用火攻。

不过,清军当时确实想办法悬赏破坏浮桥之人,然而,面对士气如虹的太平军,

却无人敢出城挑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通过浮桥不断集结兵力。

在水面战场激战正酣的同时,一场隐秘而关键的“地下进攻”,也在武昌城墙下悄然拉开序幕。

太平军中有大量来自广西、湖南的矿工,他们凭借着挖掘矿洞的丰富经验,毅然承担起“穴地攻城”的重任。

这就是术有专攻,矿工们挖石头都不在话下,破坏城墙绰绰有余。

他们分成两组,在文昌和平湖门附近,从百米外开始往下挖。

你还别说,湖北地质太坚硬,士兵不时遇到花岗岩,不过对于久经沙场的矿工来说都是小意思,

就是地道内的潮湿,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这是矿工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虽是大冬天,矿工们斗志昂扬,头上汗如雨下,他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快点,运土的快些”,他们用荆条编织成筐往外运土,

挖一段距离,为防止塌方,他们再用坚实的木桩加固洞壁,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向着城墙底部掘进。

每掘进一尺,都凝聚着矿工们的汗水与努力,他们深知,每前进一步,就离胜利更近一步。

转眼新年来到,1853 年 1 月 12 日,正值农历新年前夕,武昌城内富户人家放起了鞭炮,年味越来越浓。

就在这新旧交接的日子,文昌门附近的地道率先顺利完工。

太平军在地道尽头,埋设了大量火药,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城墙轰然坍塌二十余丈。

太平军之所以在这时候点燃炸药,是因为考虑到清军在迎新年的时候,防备有些懈怠。

早已严阵以待的太平军将士,在林凤祥、李开芳的率领下,如潮水般涌入缺口。

与此同时,其他方向的太平军地道也点燃了炸药,“轰轰”上下齐动,地面云梯竖起,红巾军趁势攀梯攻城,

清军上下失守防不胜防,防线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下,瞬间土崩瓦解。

“冲啊!杀啊!”红巾军喊声震天动地,守城清军纷纷丢弃武器,跪地投降!

“顶住!给我顶住!退后一步格杀勿论!”湖广巡抚常大淳声嘶力竭大喊大叫。

兵败如山倒,常大淳见大势已去,绝望挥刀自尽而死,湖北布政使等一众官员或死或逃。

至此,这座被清廷视为“南方锁钥”的重镇,在跨年的烟火中,稳稳落入太平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