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山河一统(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春日的晨光洒在剑南道的崇山峻岭间。益州都督府内,新任剑南道安抚使裴行俭正凝视着沙盘上那些代表部落势力的小旗。西南夷三十六个部落,近半年来已有十二个归附,但剩余的那些仍盘踞在险要之地,时叛时降。

"报!巂州急件!"亲兵匆匆闯入,呈上一封插着羽毛的军报。

裴行俭展开一看,眉头顿时紧锁——巂州以南的乌蛮部落袭击了唐军粮队,劫走粮草五百石,杀害押运官兵十七人。

"传令各营戒备,同时派使者警告乌蛮首领,三日内交出凶手。"裴行俭沉声道,"另,飞鸽传书长安,奏请增派山地营。"

长安城中,李承乾接到军报时正在与兵部商议军制改革。他凝视着地图上剑南道崎岖的地形,忽然问道:"岭南的藤牌军可还驻扎在泸州?"

"回陛下,藤牌军三千人上月刚换防至泸州。"兵部尚书迅速回答。

"命其即刻西进,归裴行俭节制。"李承乾手指划过地图,"另调安南都护府的山地弩手千人北上。"

侯君集出列道:"陛下,是否太过兴师动众?区区蛮族..."

"非为剿,实为抚。"李承乾摇头,"西南夷反复无常,皆因生计艰难。朕欲先示之以威,再施之以恩。"

五日后,当乌蛮首领骨力干看到唐军阵列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不仅有两千精锐弩手封锁山谷,更有数百名身着藤甲、手持利刃的山地兵从绝壁攀援而下,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大唐皇帝有令,交出凶手,既往不咎。"通译高声宣谕,"若负隅顽抗,玉石俱焚!"

骨力干环顾四周,发现连往日同盟的白蛮部落都已倒戈,只得绑了三个参与劫掠的头目出降。令他意外的是,唐军并未烧杀掳掠,反而在寨前空地上搭起了粥棚。

"这是..."骨力干疑惑地看着热腾腾的粟米粥。

裴行俭亲自解释:"陛下知尔等缺粮,特命开仓赈济。另赐稻种百石,派农师教授耕种之法。"

当骨力干得知这些稻种是耐寒的"百日熟"品种,特别适合山地种植时,这位剽悍的酋长竟扑通跪地,以生硬的汉语高呼:"大唐皇帝,真天神也!"

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立即召开朝会。他命人展示西南夷各部的分布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山川地势、部落势力范围。

"诸卿,西南不靖,根源在于道路不通、教化不至。"李承乾指着地图,"朕欲修筑'西南道',连通益州与交州,沿途设驿站、屯田,渐次归化诸夷。"

魏征担忧道:"陛下,西南瘴疠之地,劳民伤财啊!"

"魏公请看。"李承乾命人呈上几份奏报,"这是巂州刺史的统计,去岁因蛮族劫掠,损失商旅三十七队,折钱二十万贯。若修通道路,不仅可保商旅平安,更能开垦百万亩良田。"

见群臣仍有疑虑,李承乾抛出了更大胆的计划:"命裴行俭就地招募归附蛮兵,组建'山地营',月俸与唐军同。另在各部落设'义学',教授汉语农技,子弟优异者可入国子监。"

这项"以夷制夷"的策略很快见效。骨力干归降后,主动请缨劝说邻近部落。不到一月,又有八个部落归附。最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献上了珍贵的西南详图——上面标注了各条隐秘的山路和渡口。

夏初时节,李承乾在麟德殿接见了西南夷第一批入京的子弟。这些皮肤黝黑的少年穿着崭新的儒服,虽然举止拘谨,但眼中满是好奇与渴望。

"尔等远道而来,可有所求?"李承乾温和地问。

为首的少年鼓起勇气:"回陛下,我们...想学造水车。"

原来西南山地灌溉艰难,他们最渴求的是水利技术。李承乾当即应允,命将作监专门为这些学子开设"农工科",除经史外,重点教授实用技艺。

与此同时,西南道的修筑也正式开始。与以往不同,这次采用了"分段承包"的新法——将千里道路分为百段,由归附部落就近承包,官府提供工具粮饷,按进度付款。

"陛下,巂州段进展神速!"工部尚书兴奋地报告,"那些蛮兵攀山越岭如履平地,开凿栈道的本事令人叹服。"

李承乾并不意外:"各族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熟知地理。朕要用其所长,化边患为边利。"

随着道路延伸,一个意外的收获出现了——西南深山中盛产各种珍稀药材。太医署迅速派出采集队,在土着向导带领下,发现了大量未见记载的药用植物。孙思邈如获至宝,亲自编撰《西南药志》。

仲夏时分,岭南传来急报——安南都护府遭到林邑国袭击。这个南海小国趁唐军主力在西南,突然出兵劫掠边境。

"林邑王好大胆!"侯君集怒道,"臣请率水师南下,踏平其国!"

李承乾却盯着地图沉思良久:"林邑虽小,但地处要冲。与其劳师远征,不如..."他忽然指向交州以南的港湾,"在此筑城屯兵,扼其咽喉。"

一个宏大的战略逐渐成形:在西南修路的同时,于南部沿海建立一系列军镇,形成陆海夹击之势。李泰接到诏令,立即从岭南水师抽调二十艘战船,配合陆军行动。

令人意外的是,林邑王闻风丧胆,不待唐军集结完毕就遣使谢罪,不仅赔偿损失,还主动提出纳贡。李承乾顺水推舟,准许其请和,但要求开放港口,允许唐商自由贸易。

"陛下,何不趁势灭其国?"有武将不解。

"灭一小国易,收其心难。"李承乾解释道,"今许其通商,唐货涌入,久而久之,林邑自会仰慕华风。"

秋收时节,西南道的首段竣工典礼在益州举行。这条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官道,宽达五丈,沿途设驿站十二座,屯田三十顷。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横跨深涧的藤索桥——采用土着工艺改良而成,可容车马通行。

裴行俭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通车盛况:各族百姓载歌载舞,甚至有百岁老人被儿孙抬来,只为看一眼这"天路"。更可喜的是,沿途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编户齐民。

"西南渐定,当思西北。"李承乾在朝会上将目光转向另一张地图,"安西四镇近来如何?"

兵部立即汇报:自大食退兵后,西域相对平静。但吐蕃近来在青海活动频繁,有东进之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