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盛世长吟(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春日的晨光洒在大慈恩寺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七彩光晕。寺前的广场上,三百名身着各色服饰的孩童整齐列队,他们中有汉家儿郎,有吐蕃子弟,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胡商后代。今日是"蒙学大典",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孩童将一同诵读新编的《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清脆的童声回荡在长安上空。李承乾站在观礼台上,看着那些稚嫩却认真的面孔,眼中泛起欣慰之色。最前排那个高声朗诵的吐蕃少年,正是去年归附的部落首领之子。
"陛下,新罗使者求见。"礼部尚书小声禀报,"说是为王子入学之事。"
李承乾微微颔首。自开放国子监招收外邦学子以来,各国王公贵族争相送子弟入唐学习。新罗王子已是今年第三位请求入学的王室成员了。
"准。与倭国王子同舍,也好互相砥砺。"
典礼结束后,李承乾顺道视察了新落成的"万国学馆"。这座位于务本坊的宏伟建筑,可同时容纳千名学子就读。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间"译经堂",里面悬挂着数十种文字的《论语》摘句,来自各国的学者正在合作编写多语言对照的启蒙教材。
"陛下,这是新编的《番汉千字文》。"学馆祭酒献上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册,"左页汉文,右页波斯文,接下来还要加吐蕃文、新罗文..."
李承乾翻阅着这本特殊的教材,突然在一页停下:"这句'爱众亲仁'的翻译不够准确。"他指着波斯文部分,"仁者,非仅仁慈,更有'人之相与'之意。"
一位波斯学者闻言,惊讶地抬头:"陛下竟通晓波斯语精微之处?"
"略知一二。"李承乾笑道,"文化交流,首在精准。传旨,设'译林院',专司重要典籍的多语言互译。"
离开学馆,皇帝的仪仗经过西市。如今的西市比三年前扩大了一倍,胡商铺面与唐商货栈比邻而居。最热闹的要数新开的"万货楼",里面陈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李承乾特意进去转了转,在二楼看到一群日本遣唐使正围着件越窑青瓷啧啧称奇。
"陛下..."市监刚要喝斥众人接驾,却被李承乾抬手制止。
皇帝饶有兴趣地听着那些遣唐使用生硬的汉语与掌柜讨价还价。当一位使者掏出本《汉和辞典》查阅"釉色"一词时,李承乾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贵客若喜欢这秘色瓷,朕可赠你一套。"他用标准的京都腔日语说道,惊得几位使者扑通跪地。
消息传开,各国使节争相打探皇帝究竟通晓多少语言。鸿胪寺的官员笑而不答,其实他们也不知道——这位天子似乎有种天赋,能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任何语言的基本交流。
五月端午,曲江池畔的"万国龙舟赛"如期举行。今年参赛队伍增至十二支,除传统的唐、新罗、日本队外,新增了吐蕃、回纥甚至大食的队伍。岸边的喝彩声此起彼伏,不同语言的助威声混成一片奇特的和谐。
李承乾在御帐中接见了各国领队,特别嘉奖了吐蕃队的表现——虽然最后一名,但坚持划完全程的毅力令人钦佩。
"明年...我们会赢。"年轻的吐蕃队长用生硬的汉语说道,引来满堂笑声。
"朕期待那一天。"李承乾郑重回应,"胜固欣然,败亦可喜。重要的是参与其中。"
这句充满智慧的话被随行史官记下,后来成为各国学子竞相抄录的格言。而在当时,它完美诠释了大唐包容开放的气度。
盛夏时节,晋阳公主及笄之礼在太极宫隆重举行。这位备受宠爱的小公主没有选择传统的闺秀之路,而是向皇兄请旨成立"惠民医塾",专门培养女医。
"孙爷爷说,许多妇孺之疾,男医不便诊治。"小公主认真地说,"儿臣想改变这种状况。"
李承乾欣然应允,更将太医署珍藏的《妇人方》赐予医塾作为教材。及笄礼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来自各国的贺礼——波斯的水晶镜、天竺的香药、新罗的参茸...甚至还有大食哈里发送来的眼科器械。
"看来朕的兕子名扬四海了。"李承乾打趣道。
小公主却指着那些礼物说:"儿臣要将它们全部用于医塾。皇兄说过,知识无界,医道无类。"
秋日的国子监迎来了一批特殊学子——三十名通过各州"边学"考核的少数民族子弟。他们中将产生第一批精通汉文化的土着官员,回到本族担任要职。
"陛下,吐蕃学子请求增设'蕃汉书塾'。"国子祭酒奏报,"他们想将《论语》等经典译成吐蕃文,带回国传授。"
"准。"李承乾眼前一亮,"再赐活字一套,助其印刷。"
这项决定引发连锁反应。新罗、日本等国纷纷请求类似待遇,译经院的工作量骤然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李承乾下诏在国子监增设"译学科",专门培养精通双语的翻译人才。
重阳佳节,李承乾在麟德殿设宴款待各国使节与留学生。宴席上的菜式融合了东西风味:胡饼配菊花酒,羊肉泡馍佐以波斯香料,甚至还有道创新的"糖醋鲈鱼",用的是南洋传来的蔗糖。
宴席高潮是"诗牌令"。各国学子用汉语即兴赋诗,主题是"长安秋色"。最出彩的是一位日本留学生的作品:"九重城阙烟尘生,万国衣冠拜冕旒。试问胡商何处去,西市新开葡萄酒。"
"好一个'万国衣冠'!"李承乾击节赞叹,"赐锦袍一袭,金花十朵。"
随着寒冬来临,各国使节陆续准备返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丝绸瓷器,更多的是书籍、种子和各种技术图纸——当然,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非敏感技术。
"陛下,大食使者求购《齐民要术》。"鸿胪卿请示。
"准,但需删去其中冶铁、火药相关内容。"李承乾指示,"另赠《茶经》一部,想必大食的沙漠商队会喜欢这种饮品。"
最隆重的送别仪式属于日本遣唐使。他们的船只装载了六百多卷典籍,涵盖经史子集、医药农工。使团长吉备真备跪在码头上,向皇宫方向三叩首:"臣誓将大唐文明传布东瀛,万世不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