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万国朝拜(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贞观二十九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太极宫的重檐飞角上积了薄薄一层素白,几个小内侍正踮着脚清扫殿前台阶。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宫城的宁静。
"报——西域急奏!"
李承乾正在两仪殿与马周商议来年科举改制之事,闻报立即宣召。风尘仆仆的信使跪地呈上一封火漆密函,封皮上赫然印着安西都护府的朱印。
"陛下,疏勒、于阗等西域十国联名上书,请求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马周展信细读,眉头渐渐舒展,"说是仰慕大唐文明,愿效吐蕃、南诏故事。"
李承乾接过奏报,目光扫过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名:疏勒、于阗、龟兹、焉耆……这些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终于要向大唐彻底敞开心扉了。
"好!命鸿胪寺即刻筹备接待事宜。"皇帝放下奏报,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阿蛮近日学业如何?"
马周笑道:"那吐蕃少年已能作五言诗,前日交的《雪中望终南》颇有王摩诘风骨。颜师古说,来岁或可尝试应童子科。"
"善。"李承乾走到殿门前,望着纷扬的雪花,"传旨:明年元宵在朱雀大街举办'万国文明会',令各族学子展示所学。"
这道旨意一出,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鸿胪寺的官吏们忙着整理各国风俗资料;将作监昼夜赶制各国特色建筑模型;就连平康坊的歌姬们都开始练习异域舞蹈——人人都想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盛会上露脸。
阿蛮听到消息时,正在国子监的暖阁里教几个新来的吐蕃少年使用算筹。窗外飘着雪,室内的炭盆烧得正旺,映得他额上那抹象征着智慧已开的朱砂格外鲜艳。
"文明会?"阿蛮放下算筹,眼中闪着光,"我们吐蕃该展示什么?"
"不如将'十净规'编成歌舞?"一个圆脸少年提议,"再带上青稞酒和牦牛绒。"
众人七嘴八舌讨论时,门帘突然被掀起。晋阳公主披着白狐裘站在门口,发梢还沾着未化的雪花:"阿蛮,皇兄召你即刻入宫。"
大明宫紫宸殿内,地龙烧得温暖如春。李承乾正在翻阅一册装帧精美的画本,见阿蛮进来,笑着招手:"来,看看这个。"
画本上是栩栩如生的西域各国风物:头戴尖顶帽的于阗商人、身着彩裙的龟兹舞女、高鼻深目的疏勒乐师……每幅图旁还有工整的注解。
"这是鸿胪寺刚绘成的《西域图志》。"李承乾指着其中一页,"朕记得你家乡与于阗接壤?"
阿蛮凑近细看,惊讶地发现图上标注的于阗风俗,竟与他们部落的许多习惯相似:"陛下明鉴,于阗人饮茶时也加盐巴,与我们一般无二。"
"这便是文明交融的妙处。"李承乾合上画册,"朕有意让你在文明会上担任通译,可愿意?"
少年激动得脸颊泛红:"臣定当竭尽全力!"
正说着,殿外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晋阳公主领着几个异族装扮的少女进来:"皇兄看,这是南诏的茉莉公主,刚在太医署学成归来。"
为首的少女约莫十四五岁,身着靛蓝绣花短衣,额前缀着银月饰,落落大方地行了个唐礼:"参见大唐皇帝陛下。小女奉父命来学医,今已粗通《幼科保赤》。"
李承乾饶有兴趣地问:"南诏气候湿热,小儿多患何症?"
"回陛下,多是瘴痢与暑热。"茉莉对答如流,"按孙真人所授'药浴法',用艾草、菖蒲煮汤擦身,效果极佳。"
"善!"李承乾龙颜大悦,"兕子,带公主去看看新编的《岭南药草志》,或有裨益。"
待少女们告退,皇帝转向阿蛮:"瞧见没?这便是朕想要的——各族儿女如兄弟姐妹般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转眼到了上元节。今年的灯会格外不同——朱雀大街两侧搭起了数十座彩棚,每座都代表一个民族或国家。最气派的当属中央的"大唐馆",门前立着三丈高的灯塔,上悬九百九十九盏琉璃灯,将半条街照得亮如白昼。
阿蛮身着崭新的吐蕃官服,胸前别着"文明使者"铜牌,正用流利的汉语和吐蕃语向围观百姓介绍家乡风物。他身旁的案几上,摆放着精心制作的沙盘模型——雪山环绕的逻些城,布达拉宫前还有微型版的"唐蕃学堂"。
"这是我们用大唐技法改良的牦牛绒毯。"阿蛮举起一块织着莲花纹样的绒毯,"比传统织法更细密柔软。"
围观人群中,几个粟特商人啧啧称奇:"早听说吐蕃人学唐技极快,不想连织造都如此精进了。"
不远处,茉莉公主的南诏馆前更是人头攒动。少女们演示着用云南白药治疗外伤的方法,还准备了数百个小香囊分赠游客,内装防治瘴气的药粉。
"陛下到——"
随着侍卫的高喝,整条大街瞬间安静下来。李承乾身着常服,在百官簇拥下缓步而来。他先在大唐馆前驻足,欣赏了国子监生们表演的《诗经》吟唱,又亲自体验了将作监新制的活字印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是用回纥人传授的桦树胶改良的印墨。"匠人恭敬解释,"不易晕染,尤其适合西域干燥气候。"
皇帝颔首,命重赏。行至吐蕃馆时,阿蛮率众伏地行礼。李承乾扶起少年,仔细询问每件展品的来历,还亲手摸了摸那块改良绒毯。
"松赞干布上月来信,说逻些城已建起第三所学堂。"皇帝对随行官员道,"传旨,赐吐蕃织工二十人,专授蜀锦技法。"
最热闹的当数西域诸国联合搭建的"丝路长廊"。于阗的美玉、龟兹的琵琶、疏勒的葡萄干……令人目不暇接。几个高昌少年正在演示他们改进的"坎儿井"模型,这种地下水利工程极适合干旱地区。
"陛下,此技若在河西推广,可增良田万顷。"工部尚书激动地建议。
李承乾当即拍板:"命将作监派人赴高昌学习,回来后在沙州试点。"
忽然,一阵清越的琴声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茉莉公主正与龟兹乐师合奏《春江花月夜》。南诏竹笛的清脆遇上龟兹琵琶的悠扬,竟出奇地和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