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万国朝唐(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陛下,倭国恐生剧变。"刘仁轨紧急入奏,"臣建议暂缓派遣赴倭使节。"
李承乾凝视着海图,突然问道:"那两位亲王可知家中变故?"
"尚未告知。"刘仁轨摇头,"犬上使者请求朝廷保密,以免影响学业。"
皇帝沉思良久,拍案定夺:"传旨:着登州水师加强戒备;另派密使赴倭国探查实情;对留唐倭人,一切如常,不可显露异样。"
中秋前夕,倭国正使犬上三田耜突然请求密谈。紫宸殿内,这位一向稳重的使者竟伏地痛哭:"陛下,臣有罪!其实苏我氏早已……"
原来,倭国政变早有预兆。苏我氏为阻挠唐风东渐,暗中迫害留学归国人员。此番大规模遣唐,实是保皇派为保存火种的无奈之举。
"两位亲王家族确实遭难,但他们临行前就已知晓风险。"犬上泣不成声,"亲王说,纵使家破人亡,也要将大唐文明带回倭国……"
李承乾肃然起敬:"卿等放心,只要在大唐一日,朕必护你们周全。"
次日朝会上,皇帝力排众议,宣布增设"宾贡科",专供异族学子应考;同时命鸿胪寺整理倭国史料,着手编纂《倭国志》。
"陛下,何必对撮尔小邦如此费心?"有大臣不解。
李承乾的回答掷地有声:"昔年孔子欲居九夷,有人问'陋,如之何?'孔子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朕今日所为,正是此意。"
转眼到了腊月,倭国留学生们首次在异乡过年。阿蛮受命组织"除夜宴",特意让厨子做了倭人爱吃的年糕。宴席上,两位亲王表演了倭国雅乐,曲调哀婉动人。
"此曲名《故乡》,是思念远方亲人之作。"年长的亲王用汉语解释,眼中泪光闪烁,"谨以此曲,感谢大唐皇帝陛下的庇护之恩。"
阿蛮注意到,席间有个叫中臣镰足的倭国学子格外沉默。宴会散后,此人独自在庭院中望月长叹。阿蛮上前攀谈,才知他原是倭国贵族,家族尽遭苏我氏毒手。
"阿蛮君,你说文明真的能战胜野蛮吗?"中臣突然问道,"我国那些守旧派,宁愿闭关锁国也不愿变革。"
阿蛮想起三年前的自己,缓缓道:"我在吐蕃时,族人最初也抵制唐制。可当他们亲眼看到学堂里的孩子能读书写字,看到新式水车让庄稼丰收,态度就慢慢改变了。"
中臣若有所思。几个月后,这个沉默的倭国学子将呈上一份《倭国改革十策》,成为后来大化改新的蓝本——当然,这是后话了。
贞观三十一年的元日大朝会,因倭国亲王的出席而格外隆重。两位亲王身着唐制朝服,用流利的汉语向李承乾贺岁,并献上一套精心制作的倭国地形沙盘。
"此物虽陋,聊表寸心。"亲王恭敬道,"他日若天朝王师东渡,或可资参考。"
这番意味深长的话引起朝臣窃窃私语。李承乾却坦然受之,回赐《大唐律疏》一部,并宣布将在倭国留学生中选拔优秀者入弘文馆修书。
开春后,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由晋阳公主主持编撰的《万国药典》终于成书。这部巨着收录了十二个民族的两千余种药材,配有汉文与各族文字对照,堪称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皇兄,孙爷爷说此书至少能救百万条性命呢!"小公主献上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满脸骄傲。
李承乾翻阅着这本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典籍,目光停留在序言上——"是书之成,实赖各族贤达群策群力"。署名处除了晋阳公主,还有阿蛮等十余名异族学子的名字。
"兕子,你可曾想过,"皇帝突然问道,"为何朕如此重视各族文明?"
小公主歪着头想了想:"因为皇兄心怀天下?"
"不止。"李承乾望向窗外正在扩建的"万国学坊","你看那渭水,之所以奔流不息,正因有千溪万涧汇入。文明亦然,唯有海纳百川,方能长盛不衰。"
初夏时节,第一批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即将归国。临行前,中臣镰足秘密谒见李承乾,献上一卷《倭国兵要地志》。
"微臣深知此去凶险,但为大化革新,万死不辞。"这个文弱书生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只求他日倭国平定,天朝能遣师相助,推行唐制。"
李承乾郑重收下图册:"卿等且去,大唐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送别宴上,阿蛮与中臣对饮至天明。两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在长安的月光下结为异姓兄弟。
"阿蛮兄,他日若在吐蕃推行改革受阻,记得倭国还有我这个兄弟。"中臣醉醺醺地说。
阿蛮大笑:"好!说不定将来我们还能在海上丝路相遇呢!"
倭船启航那日,李承乾特命刘仁轨率战舰护航至对马海峡。望着渐行渐远的船队,皇帝对身旁的马周感叹:"文明的火种已经播下,终有一日会燎原。"
老臣这次没有反驳。他望着海天一色处,喃喃道:"老臣终于明白陛下苦心。这'海纳百川'的气度,才是真正的王者之道。"
秋高气爽时,国子监迎来新一批留学生——这次来自更遥远的林邑、真腊,甚至有两个皮肤黝黑的"昆仑奴",据说是天竺王特意送来的"通译苗子"。
阿蛮站在扩建后的"万国学坊"门前,看着那些手足无措的新生,仿佛看到三年前的自己。他整了整衣冠,用刚学会的林邑话问候:
"欢迎来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