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知行合一(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最新章节。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68天中午,来到清平堡。

古之清平卫,今之凯里市。

清平堡在清平卫管辖范围内。

我们经过清平堡时,被这里的徽派建筑与田园风光所吸引,一时意乱情迷,还以为自己回到安徽的故乡。

后世的人们说起清平堡的“清平文化”,一定会提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就是孙应鳌,他两度辞官,回归田园;第一次是从郧阳巡抚任上辞官,第二次是从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即帝师辞官。

他回到家乡,写了一首诗:

农事纷纷日夜忙,问渠还有许多粮。

阿婆笑指南山下,小麦青青大麦黄。

为什么孙应鳌有大官不做,宁愿回家种田?

连绵大山中的家乡,究竟有什么牵引着高中进士的游子,愿意舍弃名利,回到它的怀抱?

或许王阳明被贬贵州于龙场驿悟道的经历,能从旁说明这深山河谷中的小镇,有什么魔力。

王阳明12岁就认定人生的“第一等事”是为了成为圣贤;他穷尽一生,都是为了证明并追求这个认定的道理。

在18岁时,王阳明终于找到娄谅这个知己,娄谅当时已经68岁,比王阳明大五十年。

居住在江西广信的娄谅,与王阳明见面后,十分欣赏和认同王阳明的观点:

读圣贤书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而是为了陶冶身心,为了成就人生的“第一等事”——成为圣贤。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认定了人生的第一等事是成为圣贤,但如何才能成为心目中的“圣贤”?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一个状元,王阳明满腹诗书,当然也走了科举的道路。

王阳明经历了两次科举失败后,在28岁时高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先后辅助过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三位皇帝。

明孝宗时,王阳明中了进士,得到赏识,从此步入仕途。

明武宗时,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因功受封新建伯。

明世宗时,王阳明曾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36岁的王阳明因丈义为戴铣奏疏求情,被明武宗最宠的八个宦官、人称“八虎”之一的刘瑾记恨、报复而入狱。

刘瑾用了最侮辱人的方法,就是当众廷杖,将戴铣和王阳明从狱中提出来,大庭广众之下,在大冬天扒了裤子,把他俩打了一顿廷杖,戴铣因此重伤而亡,而王阳明侥幸活了下来。

这一顿廷杖,把王阳明作为一个熟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脸面,彻底打没了。

刘瑾还觉得不够痛快,将王阳明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想用当地的瘴疠毒气,让王阳明不死也脱一层皮。

37岁的王阳明带着职场的挫折、身体的创伤,心灵的痛苦,前往龙场驿,经过清平堡。

清平堡的那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环境,让王阳明心有所触,瞬间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意思是指:圣人的智慧,并非外求于物,而是向内寻求,通过内心的修炼和领悟而获得。

王阳明在龙场驿的两年间,完成“龙场悟道”,形成了“心即理”的心学体系的核心观点。 ?

优渥的生活,难以让人真正成长!

身心的煎熬,往往让人看透真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