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剑诀十二式(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万千功法录》最新章节。

需先悟“轮回三问”:我是谁?我从何来?我往何去?于菩提树下静思三年,直至对过往、现在、未来皆无执念,方可引轮回之力。

练剑时,需以剑划“卍”字,此字藏轮回之意,引天地间轮回之气入剑。剑招需分“三世”:第一刺,斩“过去”,使敌忆起前尘憾事,心神动摇;第二劈,斩“现在”,使敌感今生虚妄,斗志尽失;第三挑,斩“未来”,使敌觉前路茫茫,生无可恋。

初练时,可对草木施剑,使草木忽而枯萎(如入老死),忽而繁茂(如入重生),反复变幻;练至深处,可对凡人施剑,使其眼神迷茫,不知自身姓名、来历;大成时,中招者会彻底遗忘所有执念,如初生婴儿般懵懂,任人宰割。此式最难在“己心无执”——修炼者若有一丝执念,轮回之力便会反噬自身,令己陷入轮回幻境。

第十式·鸿蒙开道(酉位)

酉为鸡,藏破晓启明之象,此式剑返本源,招式极简,藏“开”之理。剑祖言:“鸡鸣破晓,混沌初开,此式如太初一剑,清浊自分,邪祟自散。”

心法口诀:“剑归本源返鸿蒙,一招一式藏初蒙。清浊自分邪祟散,旁门左道尽消融。不尚奇诡尚纯粹,力从道出势自雄。净化万恶归正道,一剑劈开混沌宫。”

修炼之法:

需先摒弃所有花哨剑招,回归一剑刺、劈、挑之根本,如婴儿学步,看似笨拙却藏大道。每日清晨日出时,面向东方,引初升朝阳之气入剑,使剑身泛古朴黄光——此为“鸿蒙之气”。

剑招需沉、稳、纯:刺,需直如矢;劈,需平如镜;挑,需迅如电。每招都需与天地初开之理相合,不掺杂丝毫杂念。初练时,可劈斩邪祟之物(如桃木剑所指之邪),使邪物遇剑光而消融,化为青烟;练至深处,可一剑破除魔道布设的“幻魂阵”,阵中黑气遇剑光如冰雪消融;大成时,剑光所及,万邪退避,纵使是千年老妖的本命魔气,亦会被净化为天地灵气。

此式修炼的关键在于“返璞归真”。许多修士练至后期,总喜追求繁复剑招,却不知“大道至简”。剑祖曾言:“鸿蒙之初,未有万千变化,唯一剑开天。”故修炼此式,需每日对着“剑祖岩”静思,观岩石之古朴、之纯粹,悟“剑本是剑,无需多饰”之理,直至剑招中再无一丝刻意,完全契合天地初开时的自然之势。

第十一式·天地同殇(戌位)

戌为狗,藏忠诚护主之勇,此式牵动天地之力,与敌同赴殇途,藏“殉”之理。剑祖言:“狗护其主,可舍性命,此式如天地殉道,为护正道,不惜与敌同归于尽。”

心法口诀:“剑动引天地,风雷水火随。与敌同殇处,玉石俱焚时。不求自身免,但求正道持。一怒天地变,舍身护苍黎。”

修炼之法:

此式修炼最为凶险,需在雷雨、烈火、洪水等天地异象中进行,以自身精血为引,沟通天地间的毁灭之力。初练时,需于暴雨中引雨水附于剑身,使剑招带湿寒之气;再于烈火旁引火星缠于剑梢,使剑招含灼热之威;最终于狂风中引气流绕于剑周,使剑招具撕裂之能。

待能同时引风雷水火四象之力后,需进行“献祭”之练——每次练剑,需逼出一滴心头血,融入剑身,使自身与天地之力建立更深联系。此时剑招展开,会引发小规模的天地异象:剑过处,风声如哭,雷声如怒,地面可能裂开缝隙,冒出火焰或清水。

此式修炼无“大成”之说,因其每一次施展,都是以燃烧自身生命力为代价。据记载,最强者可引方圆十里内的天地之力,形成“四象灭世阵”,与敌同归于尽,而自身则会化为飞灰,仅余佩剑插于大地,剑身刻满符文,警示后来者“非到万不得已,勿用此式”。

第十二式·诛仙证道(亥位)

亥为主,藏包容万物之象,此式集前十一式精髓,与道合一,藏“融”之理。剑祖言:“亥为十二地支之终,亦是始,此式如天地归寂,又似万物重生,诛尽违道者,终以剑证道。”

心法口诀:“十一式合归本源,剑心通明与道连。剑光隐去无处不在,诛尽逆天与违道愆。不执于剑不执于杀,唯以剑证大道全。功成归返鸿蒙去,留得清名在人间。”

修炼之法:

无定法,亦无定招。需将前十一式融会贯通,彻底悟透“诛仙”与“证道”的关系——诛仙是手段,证道是目的;杀是为了不杀,毁是为了守护。

修炼者需历经“三劫九难”:三劫者,生死劫(直面死亡,悟生之可贵)、阴阳劫(亲历昼夜交替、寒暑更迭,悟天地平衡之理)、心魔劫(直面自身贪嗔痴,斩尽虚妄);九难者,是在不同情境下坚守正道,如“见利而不贪”“遇强而不惧”“处绝境而不馁”等。

待三劫九难皆过,心境达到“万物皆剑,剑皆万物”之境时,无需刻意挥剑,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风一水皆可为剑。此时剑光隐去,却无处不在:敌若逆天,举手投足间便有剑气自天地生出,将其诛灭;友若遇困,心念动处便有剑炁汇聚,护其周全。

据《蜀山仙史》记载,剑祖当年便是在此境下,以自身化为蜀山剑脉,使七十二峰剑炁万古不息。后世能触及此境者,不过三人,且皆在证道后或飞升仙界,或化为山川,再无踪迹,只留下传说,证明“诛仙证道”并非虚妄。

第三章 配套剑诀·引气要诀详解

每式剑诀的引气之法,皆需与天地时辰、人体穴位、剑招走势完美契合,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第一式引气诀:“罡气下沉丹田,再上涌至肩,经臂贯剑梢,急出如箭。”

详解:子时罡气最重,需于此时引罡气从“百会穴”入,下沉至丹田“气海穴”,蕴养三息,再猛地向上冲至“肩井穴”,经“曲池穴”“合谷穴”贯于剑梢,出剑时需如箭离弦,一气呵成,不可有丝毫滞涩。

第二式引气诀:“剑气自泥丸宫出,随心意流转,无形无质,遍散四周。”

详解:丑时元神最静,需凝神于“泥丸宫”,引元神之力化为剑气,自“印堂穴”渗出,如烟雾般弥漫四周。此时需以意念为纲,使剑气随目光所及而动,触物无声,却能直侵心神。

第三式引气诀:“气循二十八星宿方位,左三右四,上七下六,流转不息。”

详解:寅时星气最浓,需引星光入“紫宫穴”,再按二十八星宿方位在体内流转:左半身循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右半身循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上半身循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下半身循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左三圈、右四圈、上七圈、下六圈,使气如星轨般流转,再贯于剑。

第四式引气诀:“阳气动于离位(前胸),阴气动于坎位(下腹),交替相冲,生灭不定。”

详解:卯时阴阳交替,需引朝阳真火入“离位”(膻中穴)为阳,引太阴寒气入“坎位”(关元穴)为阴。阳气动时,需如火焰上窜,自前胸蔓延至左臂;阴气动时,需如寒冰下沉,自下腹蔓延至右臂。两气在剑尖相撞,生灭之间产生巨力,搅乱敌之阴阳。

第五式引气诀:“三气(丹田气、泥丸气、膻中气)合一,沉于涌泉,再猛地向上,经脊椎贯剑。”

详解:辰时地气最盛,需引丹田“气海”之精、泥丸“上丹田”之神、膻中“中丹田”之气,三气合一,沉入“涌泉穴”,感地脉之力向上托举,再借脊椎“督脉”之势猛地向上冲,如火山喷发般贯于剑,使剑招具崩山裂石之威。

第六式引气诀:“气从涌泉入地,引幽冥之气上升,缠于剑身,阴柔绵长。”

详解:巳时地气下沉,需引自身之气从“涌泉穴”入地,如根须般深入,触九幽冥气后,引其顺着腿骨上升,经“会阴穴”“带脉”缠于剑身。此时气需如毒蛇吐信,柔而不散,绵长不绝,方能悄无声息蚀敌神魂。

第七式引气诀:“气如太极图,左升右降,循环无端,遇力则绕,借力则进。”

详解:午时阳气最盛,需引阳气入左半身,阴气入右半身,在体内形成太极流转之势:左气沿“任脉”上升,右气沿“督脉”下降,循环无端。遇外力时,气需随外力方向绕转,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借力而进,不与力争。

第八式引气诀:“气凝于剑鞘,剑出时气随剑走,形成真空屏障,隔绝声息。”

详解:未时气息最稳,需将剑气凝于剑鞘“韬光穴”(剑鞘中段),使剑鞘如密封之器。剑出时,气随剑走,在剑身周围形成一层真空屏障,隔绝空气振动,故剑动无声,同时屏障可反射敌之神识探查,使敌难知剑之轨迹。

第九式引气诀:“气分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剑动时气绕敌三匝,斩其过往、现在、未来之念。”

详解:申时神识最敏,需将气分为三股:一股引向“命门穴”(关联过去),一股聚于“神阙穴”(关联现在),一股冲向“祖窍穴”(关联未来)。剑动时,三股气先后绕敌三匝,第一匝斩其过往执念,第二匝破其现在斗志,第三匝灭其未来希望。

第十式引气诀:“气返先天,如婴儿未啼,纯粹无杂,剑动时气散清浊,邪自消弭。”

详解:酉时浊气沉降,需引天地初开时的“先天之气”入“黄庭穴”,此气如婴儿未啼时的呼吸,纯粹无杂。剑动时,气随剑光散开,如清水洗涤,清者留、浊者散,邪祟遇之,自然消融。

第十一式引气诀:“气散于天地,与风雷水火共鸣,剑为引,天地为刃,同归于尽。”

详解:戌时天地之气交争,需将自身气血化为“引气”,散于天地之间,与风雷水火建立共鸣。此时剑为媒介,引天地之力汇聚于敌我之间,剑动则力发,天地为刃,敌我皆为祭品,同赴殇途。

第十二式引气诀:“气与道合,无处不在,无需引动,念动则剑出,剑出则道成。”

详解:亥时大道归寂,此时修炼者之气已与天地大道相合,遍布寰宇,无需刻意引动。心念动处,便是剑出之时;剑出之处,便是大道彰显之地,诛逆护正,自然而然。

第四章 修炼禁忌·警示真言

《诛仙剑诀》威力无穷,然其禁忌如附骨之疽,稍不留意便会万劫不复,蜀山历代掌门皆将此禁忌刻于“诛仙台”石壁,日夜警示弟子。

一忌“心不正而强练”。此诀以“卫道”为基,若修炼者心有邪念、贪图霸权,剑气便会染“戾气”。初期表现为剑招带血光,修炼时心神不宁;中期则经脉被戾气侵蚀,皮肤出现血纹;中期则会被剑气反噬,化为嗜血狂魔,见人就杀,最终被同门清理,魂飞魄散。据《蜀山罪录》记载,唐末弟子“血煞子”便是因此堕入魔道,一夜之间屠戮三城百姓,最终被七位长老联手以“太极归虚”式困于“锁妖塔”,永世受剑气穿心之苦。

二忌“式跃进而贪功”。一十二式需循序渐进,前式未精则后式难成。如“锋芒裂穹”未练就强练“万劫诛心”,会导致刚猛之气与阴柔之气在体内相冲,引发走火入魔;“阴阳逆乱”未成就妄练“乾坤碎灭”,则阴阳失衡,内火焚身,五脏六腑皆会被烧为焦炭。明代时有位天才弟子,十年练成前五式,便急于修炼“九幽噬魂”,结果幽冥之气与体内阳气相冲,七窍流血而亡,死时状若厉鬼。

三忌“轻用同殇而殉妄”。第十一式“天地同殇”非到“正道将亡、苍生遭劫”之时不可用,若为私仇、为虚名而轻用,便是违逆此式“护道”之旨,天地之力会反噬其亲族,使其血脉断绝。南宋时,有位长老为报师弟被杀之仇,对魔教一个分舵施展此式,虽灭了分舵,却导致其家族三代男丁皆暴毙,自己也化为飞灰,蜀山为正视听,将其名从“英烈祠”中移除。

四忌“执于杀而忘道”。“诛仙”是手段,“证道”是目的,若执于杀戮,认为“杀尽天下逆者便是正道”,则永远无法触及第十二式。剑祖曾言:“剑可诛人,不可诛心;道可护人,不可强人。”故修炼者需常怀“悲悯之心”,能不杀则不杀,能感化则感化,方能悟透“诛仙证道”之真意。清代弟子“无尘子”剑术通神,却嗜杀成性,认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最终在冲击第十二式时,被自身剑气斩为两半,剑碎道消。

第五章 传承轶事·蜀山剑影

千年前的“灭魔之战”中,魔教教主“玄阴子”以“万魔噬魂大法”污染了蜀山七十二峰的灵脉,蜀山弟子死伤惨重。当时掌门“凌云真人”已至“天地同殇”境,为护灵脉,他于“剑祖岩”前施展此式,引七十二峰残存剑炁与玄阴子同归于尽。他死后,鲜血渗入剑祖岩,使岩上浮现出《诛仙剑诀》全式图谱,为后世弟子留下完整传承。如今剑祖岩上的血迹仍在,遇魔气则会发出金光,警示着蜀山面临的危机。

三百年前,女弟子“林月溪”以女子之身修炼此诀,因世俗偏见,被同门嘲笑“女子柔肠,难成诛仙剑”。然她心志坚定,于“淬剑池”中苦修二十年,将“万劫诛心”式练至化境。在围剿“尸妖国”时,面对百万尸妖,她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万劫诛心”式引无形剑气入尸妖群,使尸妖心神大乱,自相残杀,最终尸妖国不攻自破。此战之后,再无人敢轻视女子练剑,蜀山也因此开设“月溪阁”,专门收录女子剑修的感悟。

百年前的“剑劫”中,蜀山剑器失控,皆欲反噬其主,起因是一位弟子修炼“九幽噬魂”时走火入魔,魔气污染了剑冢。当时大长老“虚谷子”已悟“太极归虚”式,他孤身闯入剑冢,以自身为“鼎”,引失控剑气入体,再以柔劲化解。七日七夜后,剑冢恢复平静,而虚谷子却油尽灯枯,坐化于剑冢中央。他坐化之处,长出一株“归虚草”,此草叶如剑形,可中和暴戾剑气,如今已成为蜀山弟子突破瓶颈时的护身之物。

第六章 终章·剑归正道

《诛仙剑诀》一十二式,如十二道关卡,考验着修炼者的剑心、道心、仁心。从“锋芒裂穹”的一往无前,到“诛仙证道”的与道合一,修炼的不仅是剑招,更是心境;追求的不仅是威力,更是正道。

剑在手中,是守护的工具,而非杀戮的利器;诀在心中,是正道的指引,而非霸权的阶梯。蜀山剑修历代相传:“剑可诛仙,亦可护生;诀可灭魔,亦可渡人。”此乃《诛仙剑诀》的最终奥义。

如今,蜀山云海依旧翻涌,七十二峰剑炁如龙盘旋,《诛仙剑诀》仍在一代代弟子手中传承。或许他们中难有剑祖那般悟透终式的大能,但只要有人持剑卫道,只要“诛仙非杀,乃证道”的信念不灭,这剑诀便会如蜀山主峰般,万古不倒,光照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