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末日求生:我靠农场系统堆满粮仓》最新章节。
黄鼬迷糊间被棚架的“吱呀”声惊醒——
那声音不是持续的,而是间歇性的,风一吹就响半声,停了又歇会儿,像老木头在喘口气。
它原本蜷缩在竹架根部,绒毛上沾的露水没干透,被风一吹,凉得它打了个轻颤,小爪子下意识往土缝里缩了缩,却在抬头的瞬间僵住。
西侧的竹条歪了。
不是全倒,是往棚心倾斜了半寸,布面被拽得往内凹,边缘的麻绳松了半截,露出里面淡绿的叶——最外侧那棵萝卜芽的真叶正被布面蹭着,叶尖卷成了小筒,叶脉都透着点白。
黄鼬没敢用爪子扯棚布,它记得上次不小心勾破布角,林砚花了半晚上才缝好。
它只是围着松动的竹条转,小尾巴绷得像根细铁丝,“唧唧”的叫声也放得轻,怕惊到棚里的芽。
鼻尖蹭过竹条底部时,能感觉到土是松的,风一吹,竹条就往真叶那边挪半分。它急得用身子去顶,小肩膀贴着竹条,绒毛被压得贴在身上,连呼吸都放轻,生怕力道太猛把竹条顶断。
林砚扛着东西过来时,远远就看见那团黄褐色的小毛团贴在竹架上。
她加快脚步,陶壶晃出的水声和工具袋里小铲子的碰撞声混在一起,在晨雾里格外清。
“这风还真没饶过棚子。”她放下陶壶,先伸手扶了扶竹条,指尖能摸到竹条内侧的虫蛀孔——不是新的,是之前没留意的旧孔,被风一吹就松了劲。“还好你盯着。”
她蹲下来,从工具袋里掏出小铲子,铲头是磨过的,刃口泛着淡白。沿着竹条根部挖圈浅沟时,特意避开了旁边冒芽的地方,土粒被铲得细碎,落在沟里没扬起半点灰。
“得填实点,再撒把碎稻草——上次晒的那些刚好干了,能把土固定住。”
她从帆布包里摸出个布包,倒出碎稻草,均匀撒在沟里,用铲子背轻轻拍实,“这样风再吹,竹条也不会晃得厉害。”
黄鼬见竹条稳了,才往后退了两步,转身扒开棚布缝往里瞅。
布缝很窄,它得把小脑袋歪着才能看清——刚才被蹭到的真叶已经慢慢舒展开,只是叶缘还留着道淡白的印子,像撒了层细盐。
它赶紧叼过旁边的薄荷叶,叶子是昨天晒的,还带着点脆劲,用爪子轻轻蹭了蹭真叶边缘,像是在给它“揉一揉”,又抬头对着林砚叫了两声,小爪子往棚心指了指,尾巴晃得比刚才欢。
林砚顺着布缝看进去,指尖无意识地捏了捏衣角。系统面板其实早就跳出来了,淡蓝色的光在视野边缘闪着。
【萝卜芽启动补偿生长机制,日均增速1.1cm,侧芽萌发提前24小时,需优化棚架通风性及养分供给】。
“这些芽倒是长得快了许多——你看那几棵,昨天还跟不上,今天叶都快赶上壮的了,侧芽也冒得早,比我预计的快了不少。得赶紧把棚架改改,不然真叶挤在一起,连侧芽都没地方长。”
她的声音不算大,却在晨雾里传得远。
张梅抱着育苗本跑过来时,帆布包上挂的半片干薄荷晃来晃去,偶尔蹭到裤腿,留下点淡绿的痕迹。
“真的吗?侧芽也冒了?”
她蹲在棚子旁,把育苗本摊在膝盖上,本子边缘有点卷,是之前翻多了磨的。
她用手指指着“快速生长期”那页的炭笔画,笔画是苏野昨天画的,标注着“预计3天后侧芽萌发”,再对比棚里的芽,突然“呀”了一声:“我昨天记的茎秆才0.3cm,今天量了下,居然到0.5cm了!”
她赶紧拿起炭笔,笔尖有点钝,在本子上画了个陡陡的向上箭头,箭头旁边写着“风雨后长势提速,茎秆日增0.2cm”,字迹比平时急了些,连笔画都比之前粗。画完又怕自己记不清,特意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侧芽图案,用圈标出来,“得记清楚,下次遇到风雨,说不定还会这样,提前有个准备。”
陈溪来得稍晚,手里提着两个陶瓮,瓮是粗陶的,表面有细小的裂纹,是之前从废墟里捡的,用麻绳缠了两圈防漏。
一个瓮里装着豆饼肥,颜色是深褐色,飘着点细碎的豆渣;另一个装着草木灰水,水是澄清的,能看见瓮底的细灰。
“早上起来摸了摸豆饼肥,感觉有点潮,怕掺了夜里的露水生菌,就倒在锅里加热了会儿,还加了点磨碎的芝麻饼——上次在旧磨坊磨的,存了不少,氮分够,刚好能跟得上现在的长势。”
她蹲下来,从兜里掏出两个小木勺,勺柄是用旧筷子改的,一个刻着“豆”字,一个刻着“灰”字,刻痕里还沾着点之前的草木灰。
“豆饼肥得绕着根浇,别沾到芽心,不然容易烧;草木灰水喷在叶子背面,那边吸收快,还能防蚜虫往叶上产卵。”她说着,先把豆饼肥倒进浅陶盘里,盘底有个小豁口,用布堵着,“得把表面的浮沫撇了——这些是没腐透的,浇在根上会烂根。”
她用小木勺慢慢撇,浮沫飘在水面,像层淡褐色的膜,撇完才开始往根际浇,每棵绕着根浇出个环形沟,豆渣刚好落在沟底,不多不少,刚好能盖着根须外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野最后过来,肩上扛着两根细木杆,不是新砍的,是从废墟里的旧犁上拆的,杆身上还留着犁头的螺丝印,带着点锈迹,却比普通竹条结实不少,杆身中间有个自然分叉,像个小小的“Y”字。
“刚才去废墟找竹条,发现普通的太细,被风吹过一次就容易歪,这两根是旧犁上的,木质硬,还带分叉,刚好能搭倾斜棚架——真叶往两侧展,就不会挤在一起了。”
她蹲下来,指尖的淡蓝微光顺着棚架扫了一圈,光带是柔和的淡白色,不像平时检测时那么亮,怕晃到刚冒的侧芽。
扫到西侧竹条时,光带顿了顿,她伸手摸了摸竹条内侧:“这根有虫蛀,孔不大,但现在棚架得稳,万一风再吹,容易断。得换根新的,我刚才还捡了根粗竹条,在那边田埂上。”
林砚和苏野先动手拆旧竹条。苏野手里的军刀是磨过的,刃口锋利,却没直接劈,而是先在竹条虫蛀的地方划了道浅痕,确认不会劈到旁边的真叶。
“得慢着点,这竹条离真叶近,别碰着。”
她一手扶着竹条,一手用军刀慢慢撬,竹条“咔嚓”一声断的时候,她特意往外侧歪了歪,避免断口的竹刺溅到棚里。断下来的竹条没扔,她用军刀把竹条劈成手指宽的细片,每片都削得平整,竹刺也刮干净,放在旁边的布上:“这些能当绑绳,比找新的麻绳方便,还结实。”
林砚则去搬那根新竹条,竹条是在田埂边捡的,比旧的粗一圈,表面有层淡绿的青苔,她先擦干净,才往棚架西侧立。
“得跟旁边的木杆对齐,倾斜角度别太大,15度刚好——太陡了真叶会往下垂,太缓了还是挤。”
她用手比了比,调整了好几次,才让竹条和木杆呈一条直线,然后用刚才劈的竹片当绑绳,绕着竹条和横档缠了两圈,每缠一圈就拽一拽,确认不会松动:“这样真叶能顺着倾斜的方向长,侧芽也有地方冒,不会被压着。”
张梅没闲着,她蹲在棚子另一侧,手里拿着个放大镜——是从废弃的中学实验室找到的,镜片有两道浅划痕,边缘还缺了个小口,却还能用。她把放大镜举在眼前,调整了好几次角度,才看清土面下的根系。
“这里有杂草根!”她突然压低声音,手指着一棵萝卜芽的根部,“白色的,还带着细毛,缠了萝卜根两圈,再缠下去,养分都被它抢了!”
她从兜里掏出个细齿小耙子,耙子是用旧梳子改的,齿很细,还磨圆了头,怕划伤萝卜根。
她小心翼翼地扒开根周围的土,土粒很细,顺着指缝往下漏,她得用另一只手挡着,才不让土掉进根缝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