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变法序曲(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命运之局之朝天的野望》最新章节。
何忠提出一个疑问:"三军分设,各自独立,若遇战事,如何统一指挥?"
林焱解释道:"战时由陛下钦点统帅,三军协同作战。平时各自训练,互不干涉,避免军权过度集中。"
萧瑾听完各方意见,拍板决定:"军制改革关乎国本,必须谨慎。初期可在边军试行新制度,待成效显着后再推广至全军。李尚书前往边疆后,可亲自主持这项改革。"
随后,会议讨论了科举改革方案。这一议题引发了激烈辩论,尤其是关于废除八股文一点,争议最大。
"八股取士,已有数百年历史,若贸然废除,恐引起士林震动。"一位老臣担忧道。
苏明远据理力争:"八股文空谈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学。新科举制度注重实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符合国家发展需要。"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见状,林焱提出折中方案:"可否采取渐进方式,保留经义考核,但减少其比重,同时增加策论、史学等实用科目的分量?如此既尊重传统,又推动改革。"
此提议得到大多数人赞同。萧瑾最终决定:"科举改革分步实施。先在会试中小范围试行新制度,同时在各地举办专科考试,选拔专业人才为官。待时机成熟,再全面推广。"
会议最后讨论了吏治整顿问题。林焱提出一套全新的官员考核制度,包括定期考核、百姓评议、同僚互评等多种方式,确保官员勤政为民。
"吏治问题由来已久,"何忠表示支持,"尤其是地方官贪腐成风,严重影响朝廷威信。新考核制度若能有效实施,必将大有裨益。"
李乾补充道:"考核制度需配合惩戒机制,对劣迹官员要严惩不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萧瑾听取各方建议后决定:"吏治整顿从京官开始,先在六部试行新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升迁调动,确保能者上、庸者下。同时,派遣锦衣卫暗访地方,揪出贪官污吏,严惩不贷。"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讨论了变法的多个方面,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决议。萧瑾对会议成果非常满意,当场下令:即日实施边防督察司方案,尽快启动军制改革试点,同时准备科举改革和吏治整顿的具体方案。
离开皇宫,林焱感到既欣慰又压力重重。变法终于正式启动,但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尤其是科举改革和吏治整顿,必然会触动无数人的既得利益,引发强烈反弹。
回到府邸,林焱正准备休息,一名锦衣卫匆匆前来报告:"大人,孙鹤龄在狱中畏罪自尽了!"
"什么?"林焱大惊,"他怎么能自尽?难道没有严加看管吗?"
锦衣卫解释道:"我们派了两名精锐日夜看守,但他趁守卫换班之际,用藏在衣襟中的细绳上吊自尽。发现时已经断气。"
林焱心中警铃大作:"这绝非偶然!一定是有人不想让他继续开口,所以设法灭口。立刻彻查负责看守的人员,一定要找出内鬼!"
锦衣卫领命而去。林焱立即派人通知何忠,请他亲自处理此事。同时,他派出心腹前往各地,密切监视已被孙鹤龄供出的那些同谋,防止他们串联或逃跑。
第二天,何忠带来了初步调查结果:"看守孙鹤龄的两名锦衣卫确实有问题。一人行踪诡秘,另一人家中突然添置了大量财物。我已将他们拿下,严加审讯。"
林焱沉声道:"一定要查清幕后主使,不能让他们逃脱惩罚。同时,加强对其他犯人的看管,绝不能再出类似事件。"
就在此时,又一个重要消息传来:兵部侍郎赵世荣畏罪潜逃,行踪不明。赵世荣正是孙鹤龄供出的同谋之一,此次潜逃,无疑坐实了他的罪行。
"派出锦衣卫,全力追捕赵世荣!"林焱当机立断,"同时,密切监视其他同谋,防止他们效仿潜逃。"
接下来几日,朝中风声鹤唳。孙鹤龄自尽、赵世荣潜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官员惶惶不安,担心自己也被牵连。
林焱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打破守旧派的抵抗。他向萧瑾上奏,请求严惩孙鹤龄等人的同谋,彻底肃清朝中奸佞。
萧瑾龙颜震怒,立即下旨:严查孙鹤龄案,凡涉案官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同时,加速推进变法进程,坚决打击一切阻挠变法的行为。
在此威慑下,朝中氛围为之一变。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转而支持变法,生怕被视为守旧派而遭到清洗。变法的阻力明显减少,进展开始加速。
林焱抓住有利时机,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他与明理学院师生日夜工作,细化各项变法方案,确保每一项改革都能落到实处。
边防督察司率先成立,李乾辞去兵部尚书职务,带领一批精干官员前往边疆履新。军制改革试点也在边军展开,初步反馈良好。科举改革和吏治整顿的具体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与此同时,何忠带领锦衣卫全力追查赵世荣的下落,并继续审讯其他涉案官员。经过严刑逼供,终于有人松口,供出了更多同谋,甚至牵扯出几位皇亲国戚。
"这个案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何忠向林焱汇报,"不仅涉及朝中官员,还有皇族成员参与。尤其是恭王,看来与此案有很大关联。"
林焱眉头紧锁:"恭王乃先帝胞弟,地位尊崇,若他真的参与其中,此案就更加棘手了。"
"目前证据还不够确凿,"何忠谨慎地说,"我们需要更多时间调查。"
林焱沉思片刻,决定暂不向萧瑾汇报恭王的事,先收集更多证据。他转而专注于变法推进,尤其是科举改革方案的细化。
在接下来的变法议事厅会议上,科举改革成为核心议题。林焱和苏明远详细阐述了新科举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考试内容、评分标准、考官选拔等各个方面。
"新科举将分为三个阶段:县试、乡试和会试。"林焱解释道,"县试仍以经义为主,但增加策论比重;乡试增设算学、天文、农学等专科;会试则侧重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苏明远补充:"同时,我们设计了全新的评分系统,确保公平公正。考官实行回避制度,防止舞弊徇私。"
这一方案引发热烈讨论。有人担忧新制度实施困难,也有人质疑是否会影响儒家传统的传承。林焱耐心回应每一个疑问,最终获得大多数人支持。
萧瑾拍板决定:"科举改革事关重大,朕决定先在明年会试中小范围试行,选拔一批新式人才参与变法。同时,在各省增设专科考试,选拔专才为官。"
会议结束后,林焱立即着手准备科举改革的具体实施细则。他深知,科举改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变法的整体进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当他专注于变法事务时,何忠再次带来重要消息:锦衣卫在京城郊外的一处宅院中发现了潜逃的赵世荣,当场将其擒获。更重要的是,在赵世荣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一封密信,信中明确提到恭王与此次叛乱的关联。
"这下证据确凿了,"何忠说道,"赵世荣已经承认,此次叛乱的幕后主使正是恭王。他多年来暗中联络前朝余孽,企图推翻大周朝廷,重立前朝。"
林焱神色凝重:"这是一个惊天阴谋。恭王作为皇室成员,竟然勾结外敌,意图颠覆朝廷,罪不容诛。不过,此事牵涉皇族,必须谨慎处理。"
何忠问道:"要立即向陛下汇报吗?"
林焱思索片刻:"先不要惊动陛下。你秘密调查恭王府邸,查清他的同谋和具体计划。同时,加强对赵世荣的看管,防止他也像孙鹤龄一样被灭口。"
何忠领命而去。林焱则继续推进变法事务,同时密切关注恭王案的进展。他知道,处理恭王一事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可能引发朝堂动荡,影响变法进程。
几日后,何忠带来了调查结果:锦衣卫在恭王府密室中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他确实是此次叛乱的幕后黑手。不仅如此,恭王还暗中勾结北方诸国,企图里应外合,推翻大周朝廷。
"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何忠说道,"但恭王已得到风声,加强了府邸防卫,并派人求见陛下,似乎想先发制人。"
林焱当机立断:"必须立即面见陛下,揭露恭王的阴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