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察布查尔:百年马蹄,家国情怀(2/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地球交响曲》最新章节。
“察布查尔不是喊口号的地方,
而是低头干活的地方。
一粒种子,从马背到地头,
跨越了三百年不屈的信念。”
我走入县城东南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村。一户人家正准备举行成年礼,少年披上蓝袍,头戴羽饰,跪拜祖灵,长者撒水为祝,妇人唱出古老的祭词。
“这些不是表演,”村中学者白鹤年对我说,“这是活的文化。”
他带我参观锡伯文字学校,一群十几岁的学生正在抄写满文古诗,并背诵用锡伯语翻译的《出塞》。老师告诉我:“我们不让孩子背完了就忘,我们让他们用唱的。”
在村文化广场,一位锡伯老艺人正拉着胡琴演奏《西迁曲》。旋律悲壮中透着坚毅,那是他们民族从未褪色的精神号角。
白鹤年感慨道:“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我们是要带着过去往前走。”
我写下:
“文化不是遗迹,
是活在舌尖、眼神和手指之间的火种。
察布查尔,
让这把火,在边地照进了当下。”
察布查尔虽以锡伯族为主,但也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数十民族同居同业。
我在一处集市闲逛时,看到一个场景:汉族大妈在维吾尔摊位上买烤馕,哈萨克青年用锡伯语跟汉族小哥讲价,回族大叔开着三轮车载一车辣椒卖给锡伯主妇,孩子们一起追着风筝满街奔跑。
这种场景在察布查尔每天都在发生,从不新鲜,却异常动人。
“我们这里没人在乎你是哪里人,大家都只认得一句话:‘你也是来种地的吧?’”菜摊老板笑着说。
我写下:
“边疆不是分界线,
是联系的起点。
察布查尔,用日常烟火,
熔炼出真正的人间和声。”
夜幕下的察布查尔,没有喧嚣,只有慢慢亮起的灯光。
我坐在察布查尔河边,听见远处有人练箭的声音,咻——咻——咚。还有老式留声机播放的《锡伯西迁调》,低缓而悠远,像是一匹疲惫的老马还在回望东天。
而我身旁,是一位小女孩正写着作文。她写道:“我是锡伯人,我的根在东北,我的梦在察布查尔。等我长大,我也要走远远的路,但我一定回来。”
我低头不语,翻开《地球交响曲》的笔记本,在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7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记。
马蹄声已远,
但誓言仍响,
这里,是三百年如一日的边地信仰。”
下一站,昭苏县。
我要继续沿天山向西,踏入高原牧场与花海并存的绿洲之地,去听昭苏草原上的风,去感受那片“天马故乡”的豪情与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