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承包方案(1/1)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1979:我把知青老婆宠上天》最新章节。
“你知道,我们厂三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钱吗?”郭和平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盯着陈默。
工资问题是他目前最大的心病,这个年轻人承诺解决工资,确实击中了他的软肋。
“我预估过,据我了解,我们厂在职员工一千三百人,三个月工资,预估二十三万元。”陈默说的轻描淡写。
“郭厂长要是不放心,我们可以白纸黑字的,写进承包合同里。”陈默迎着他的目光,毫不回避,
“当然,相应的,厂里的经营管理权,包括人事安排、生产计划、产品销售,必须由承包方全权负责。原有的管理体制必须打破。”
“你要裁员?”郭和平毕竟做了这么久的厂长,当然明白陈默话里是什么意思。
“郭厂长,您觉得,现在厂里养得活这么多人吗?”陈默直言不讳地道。
闻言,郭和平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是不停地抽烟。
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他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陈默也没着急,陆思源干脆就是安静的喝茶不只声。
只是他心里其实并不平静,刚刚陈默说多少钱?
二十三万,他可真敢啊!
这小子手里有这么多钱?
陈默当然有,二十三万而已,他手里还有十来根金条呢。
不知过了多久,郭和平掐灭了不知道第几个烟头,长长地吁了口气,嗓音有些沙哑:“陈默同志,你的想法……我大概明白了。这件事,关系重大,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我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而且,就算局里有意向,具体怎么包,承包条件、考核指标、你的资质审核,这些都还需要详细讨论,很可能还要征求工人代表的意见。”
听到这里,陈默知道,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郭厂长没有直接拒绝,就意味着有戏。
陈默点点头:“我理解,这是应该的。无论结果如何,都非常感谢郭厂长能给我这个机会来交流。我等您的消息。”
离开红卫棉纺厂,陈默开着车,心情却并未放松。
今天只是个开始,关键还得在于如何说服轻工局的领导,如何设计一份能让各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承包方案。
车子驶出红卫棉纺厂破败的大门,陈默手握方向盘,目光沉静地望着前方尘土飞扬的土路。
“思源哥,那个徐局,具体是什么情况?”陈默突然开口询问道。
陆思源刚才在厂长办公室没接郭和平的烟,此时倒是自己点上了一根,他把车窗摇下一道缝,冷风混着烟雾在车内狭小的空间里盘旋。
“呵,徐局的情况先放放。你小子先跟我交个底,二十三万,可不是小数目,你真能一次性拿出来?”
陈默嘴角微扬,回答得没有半分迟疑:“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不可能拿这种事情开玩笑。”
陆思源盯着他看了几秒,身体才重新靠回椅背,语气也活络了些:“那成,有你这句话,这事儿我觉得大概能成七八分了。”
他弹了弹烟灰,开始介绍:“这徐副局长,是轻工局专管生产和企业改革的实权二把手。红卫棉纺厂这个烂摊子,现在就是他头号头疼的问题,指标完不成,工人闹事,他比郭厂长还急着找接盘的呢!给我们递话的人,是我一发小,他爸就是……咳!反正啊,只要你的承包方案做得别太离谱,通过的概率很大。”
陆思源没具体说他这个发小的父亲是干啥的,陈默不用问都知道,能跟陆思源当发小的,出身肯定差不了。
“行,那我这几天就集中精力准备承包方案。”陈默是个执行力极强的人,既然决定要下手,就赶快,以免夜长梦多。
“方案搞好了,还得麻烦你帮我递上去,牵个线。”有陆思源这层关系,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陆思源爽快应下,随即像是想起什么,带着几分好奇和试探问道:“对了,我想问问,现在厂子里足足一千三百号人,你拿到承包合同后,到底准备裁掉多少?”
陈默目光依旧看着前方,语气平淡地吐出四个字:“一个不留。”
“什么?!!”陆思源惊得差点被烟呛到,猛地坐直了身体,“兄弟!你开玩笑呢?一千三百人,全裁了?这要出大乱子的!郭和平第一个就得跟你拼命!”
“别紧张。”陈默这才瞥了他一眼,语气依旧没什么波澜,“别紧张,这就是对你,说点实话,我承包方案里不会这么写的。”
“不写,你回头真要这么干,那也瞒不住啊!到时候工人闹起来,轻工局都保不住你!你这玩得也太大了!”
“你听我说完。”陈默耐心解释,他的思路异常清晰,“我的计划是,先按照正规流程,全部解除旧的劳动合同。然后,我会根据新的生产需求和岗位标准,重新发布招聘启事,并且明确注明,有红卫棉纺厂工作经验的员工优先录用。初步估计,第一期大概会招聘回来一二百人,以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再逐年增加。”
陆思源皱着眉头:“那你何必多此一举?直接保留一二百个核心岗位,这不就完了?先全裁再招,不是脱裤子放屁,还容易激化矛盾吗?”
“这不一样,本质完全不同。”陈默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冷峻,“我就是要打破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思想。”
“你觉得,这么多工人,为什么能忍受拖欠三个月工资?”
“除了郭厂长的安抚,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潜意识里依然觉得国家会兜底,这个饭碗是铁的,是能传辈的。每天磨洋工、混日子,还觉得理所当然。”
顿了顿,陈默继续道:“你看看现在的民营企业,别说拖欠三个月,就是拖欠一个月,员工早就跑光了。我必须用最彻底的方式,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从今以后,这个厂子是凭本事吃饭的地方。效益不好,会裁员,干活不努力,会丢工作。锅里的饭不再是国家给的大锅饭,而是靠自己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