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黑河市《北安市》(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最新章节。

北安市是中国黑龙江省下辖的县级市,由黑河市代管,地处黑龙江省中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位于东经126°16′~127°53′、北纬47°35′~48°33′之间,东与逊克县、绥棱县相连,南以通肯河为界与海伦市相望,西与拜泉县、克东县毗邻,北与五大连池市接壤。市域面积7149平方公里,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状态,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漫长。截至2022年末,北安市常住人口29.9万人,市政府驻铁西区泰山路。作为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北安市是内地经黑河通往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的必经中转站,境内三条铁路干线、四条国省级公路、五条高速交汇,交通枢纽地位显着。

一、行政区划及乡镇简介

北安市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9个乡镇(4乡5镇),共19个社区、62个行政村、397个自然屯及10个市属农林牧场。市域内还有农垦北安管理局、通北林业局、黑龙江省第三医院等40多个中省黑河市直单位。

(一)街道办事处

- 兆麟街道办事处:下辖通达社区、百盛社区、北苑社区、新绿社区,共4个社区,地处城区核心区域,商业与居住氛围浓厚,便民服务设施集中。

- 和平街道办事处:管辖农垦社区、弘北社区、铁东社区、东北亚社区,4个社区覆盖范围广,辖区内包含多个大型居民小区及商贸网点。

- 北岗街道办事处:设有园林社区、北新社区、电业社区,3个社区周边医疗、教育资源丰富,是城区重要的生活功能区。

- 庆华街道办事处:下辖热电社区、庆民社区、庆新社区、人和社区,4个社区紧邻庆华军工遗址等工业遗存,见证城市工业发展历程。

- 铁西街道办事处:涵盖海圣社区、冠安社区,2个社区位于城区西部,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成熟的居住配套体系。

- 铁南街道办事处:管辖法华社区、业旺社区,2个社区地处城区南部,与周边乡镇联系紧密,兼具城乡融合发展特色。

(二)乡镇

- 通北镇:作为黑河市的“南大门”,地处黑河、绥化、齐齐哈尔3市交界地带,南与海伦市隔河相望,东与建设农场相连,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总部坐落镇内。全镇行政区划面积1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6平方公里,下辖通北、新民、飞跃、兴东4个行政村(34个自然屯)及5个社区(30个网格)。绥北高速、滨北铁路贯穿南北,是北安南部旅贸通道、物流集散和交通枢纽。

- 赵光镇:地处小兴安岭西南山麓,位于北安市城区东南方,距市区37公里,是北安中部区域性中心城镇。行政区划面积1311.7平方公里,人口7.1万,镇辖面积207平方公里,下辖东风、前进、北胜、赵光、福安、北河、北乐7个行政村(41个自然屯)及9个城镇社区,辖区内有赵光农场、红星农场两个国营农场和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北黑铁路、吉黑和前嫩两条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交通通达性强。

- 石泉镇:位于北安市西南90公里处,2001年由原石泉镇和石华乡合并而成,东与通北镇接壤,西临拜泉县,南与海伦市隔通肯河相望,北与克东县毗邻,地处三区四县交汇处。行政区域面积406平方公里,下辖通河、石泉、石昌、石华等14个行政村(83个自然屯),是北安市最大的农业乡镇。通肯河及四、五、六道沟子横穿境内,建有石远水库等4个小型水库,水资源相对充裕。

- 海星镇:地处北安市南部,东与建设农场、幸福林场相邻,南与主星乡相接,西与通北镇接壤,北与杨家乡、部队交界。辖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7万公顷,下辖海星、兴旺、岚光、兴隆、治安、幸福6个行政村(21个自然屯)。该镇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药材种植,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 二井镇:位于北安市东北部,下辖二井、自平、建华、自民、自和、联立、建革7个行政村,辖区内耕地资源丰富,农业以大豆、玉米等作物种植为主,同时发展畜禽养殖等副业,是典型的农业乡镇。镇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村公路覆盖各村,方便农产品运输与居民出行。

- 城郊乡:环绕北安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下辖建民、工农、双青、向前、新华、革命、永青、长青8个行政村,兼具城市服务功能与农业生产属性。依托城区辐射,发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部分村庄已形成特色种养殖基地,为城区提供鲜活农产品供应。

- 东胜乡:位于北安市东部,下辖东胜、东利、东和、东民、东北5个行政村,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向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农业种植以大豆、小麦为主,近年来逐步探索特色种植与生态养殖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升农业效益。

- 杨家乡:地处北安市南部,下辖模范、民主、民义、新荣、李家、和平、杨家7个行政村,辖区内地势平坦,耕地连片分布,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乡内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灌溉渠道与机耕道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抗灾能力。

- 主星朝鲜族乡:位于通肯河北岸,距北安市城区92公里,东邻建设农场,南与海伦市扎音河乡隔河相望,西邻通北镇,北与海星镇相邻。作为中国最北朝鲜族乡、全省建设最早的朝鲜族聚居区之一,也是黑河市唯一的朝鲜族乡、北安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下辖东星、红光、红星、主星4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境内有八、九、十道沟子和通肯河4条河流,6座小型水库,水资源充裕,素有“鱼米之乡”“黑河寒地水乡小江南”美誉。

二、历史沿革

北安历史悠久,约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栖息之地。辽金时期该地区曾繁荣一时,1987年出土的金朝“曷苏昆山谋克之印”表明,八百多年前这里已建有相当于县级的政权。金政权攻占辽代旧地后,将大批女真人南迁至此,形成一定规模的聚居区。

明清时期,北安地区发展缓慢。明代属奴儿干都司阿真同真卫,清代属兴东道讷河。因清朝将此地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实行封禁,长达200余年,这片区域长期处于荒原状态。约250年前,鄂伦春人、达斡尔人开始来此狩猎,过着游牧生活,后来满族旗人也在此生息。光绪年间封禁松弛,汉族农民开始迁入,开垦土地逐渐增多,1903年形成北安村,后发展为北安镇。

1910年4月,清政府在龙门设立稽垦局,放荒招垦。宣统三年(1911年),在海伦设龙门稽垦局,驻地龙门镇。民国元年(1912年)10月设龙门招垦局,下属龙门、安古、乌鱼三镇;民国3年(1914年)改为设治局,驻地龙门镇,后因打井不出水及匪患等原因,于民国4年(1915年)春迁至西南30华里的龙镇。民国5年(1916年)3月1日,黑龙江省令改设治局为龙门县,序列二等县;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于民国6年(1917年)7月14日改称龙镇县;民国18年(1929年)降为三等县。

“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龙镇县,将北安作为对抗苏军的战略后方,推动其快速发展。1933年建立满电北安发电所,1935年先后建成滨北、齐北和北黑三条铁路及北安飞机场,北安成为黑龙江北部的交通枢纽,人口增至一万四千八百多人。伪康德5年(1938年)12月24日,伪满政府批准将龙镇县改名为北安县,次年1月1日执行,县名与驻地名称一致;1939年6月1日,伪北安省在北安县成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安光复;11月24日,北安成为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北安县政府成立,属黑龙江省管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军区先后在此成立,下辖20多个县。黑龙江日报社也在北安成立,1945年12月1日,第一张省委机关报《时事新闻》诞生。1946年1月31日,黑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北安召开。1947年2月7日,北安改属黑嫩联合省第一专员公署(驻北安);同年9月17日,撤销黑嫩联合省,恢复黑龙江省、嫩江省,北安县仍属黑龙江省管辖。

1956年3月1日,通北县并入北安县,1956年至1957年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至1959年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安市,属黑河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63年6月批准撤销北安市,9月分设北安、德都两县。1982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立北安市(县级),恢复通北县,两县(市)均隶属黑河地区。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北安县;5月18日,撤销北安县,恢复北安市(县级市),仍由黑河行署领导。1988年6月27日,北安市实行财政计划单列。1993年4月1日,黑河地区改为黑河市(地级),北安市改由省直辖,由黑河市代管;11月3日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8年1月取消计划单列,归黑河市直接管辖。

三、文化脉络

北安市的文化脉络由红色历史、民族融合、非遗传承等多重元素交织而成,形成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

(一)红色文化

北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游击区,拥有深厚的红色资源,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省级政权诞生地,两度成为黑龙江省省会,红色印记贯穿城市发展历程。1945年光复后,这里成为黑龙江省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黑龙江省政府在此成立,黑龙江日报社、黑龙江省军区等重要机构相继设立,见证了省级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进程。如今,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黑龙江省政府旧址、黑龙江日报社旧址、庆华军工遗址等红色遗存,共同构成北安红色博物群,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民族融合文化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北安市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主星朝鲜族乡保留着完整的朝鲜族文化传统,与汉族等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在饮食、服饰、节庆等方面呈现独特的融合风貌。朝鲜族的农乐舞、传统礼仪与汉族的民俗活动相互呼应,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形成了和睦共处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

(三)非遗与民俗文化

北安市拥有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地方文化的重要内核。北安二人转融合东北民间艺术特色,唱腔通俗生动,表演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乌鱼绣以细腻的针法、独特的图案展现地域审美;嬷嬷人剪纸、葫芦烙画、北安木雕则将民间技艺与生活美学结合,体现手艺人的匠心。这些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与各类展示活动,在当代得以延续发展。同时,传统节庆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形成了兼具传统内涵与时代气息的民俗景观。

四、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北安的历史记忆更多凝结于推动区域发展的群体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北安周边开展游击斗争,无数抗联战士在此浴血奋战,用生命守护家园,他们的事迹通过史料记载与口述传承留存至今。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干部团抵达北安,与当地群众共同建立和巩固省级政权,开展生产建设,为北安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成为北安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历代农垦人、林业工人、手工业者等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北安的开发建设作出贡献,他们的集体实践构成了北安历史发展的主线。

(二)历史遗址

北安市境内发现多处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址,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区域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 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和省政府旧址:位于北安市龙江路二转盘西侧,是一幢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灰色二层楼房,建筑面积3472平方米,始建于1944年,当时为伪满北安县公署。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内设序厅、四个场景复原、主展厅和专题展览,主展厅介绍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委红色历史和重大事件,还展出中国共产党各历史时期的入党誓词,成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

- 葛苏昆山谋克故城:属金代古遗址,为第五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留存的建筑遗迹与出土器物,印证了辽金时期北安地区的行政建制与社会发展状况,是研究金代地方政权设置与女真族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 黑龙江日报社旧址:作为第六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45年,见证了黑龙江省第一张省委机关报《时事新闻》的诞生与发展,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新闻宣传工作的艰辛历程,是研究地方新闻史的重要遗址。

- 庆华工具厂旧址:第六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曾是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见证了北安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如今依托旧址建成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成为展示工业遗产与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外,境内还发现金、元时代遗址34处,其中古城遗址2处、古庙遗址1处,以及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出土点3处、细石器出土点1处,这些遗址分布于城乡各地,构成北安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五、必游景点

北安市的景点以红色旅游、工业遗产、自然景观为主,兼具历史教育与休闲体验功能。

- 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陈列馆:即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和省政府旧址,是北安红色旅游的核心景点。馆内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图片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的革命历史与政权建设历程,重点展示延安干部团北上、省级政权建立、支援前线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是了解北安红色历史的必到之处。

- 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中国唯一一家以枪械为主题的博物馆,依托庆华工具厂旧址改建而成。馆内收藏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枪械、军工生产设备、历史照片等实物资料,通过展区划分系统展示中国枪械发展历程、庆华工具厂的生产历史与军工文化,还设置互动体验区域,让游客直观感受军工生产的技术特点,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

- 黑龙江省黑河知青博物馆北安分馆:聚焦知青在北安的奋斗历史,通过知青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书信日记等展品,结合场景复原与多媒体演示,展现知青群体在北大荒的垦荒岁月、生活场景与精神风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吸引众多知青及后代前来参观缅怀。

- 祥和公园:北安市内重要的城市休闲公园,位于城区核心区域,园内绿树成荫,修建有步道、广场、人工湖等设施,配备健身器材与休憩座椅。春季百花盛开,夏季绿意盎然,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四季景观各异,是市民晨练、散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也为游客提供感受城市生活气息的窗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