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集:《齐国中立》(1/2)
言情小说吧【www.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西秦东望:齐中立后的邦交风云
第一章 临淄定策:东方大国的抉择:临淄宫的朝会已持续三个时辰,青铜灯盏里的灯油添了两回,殿内的空气仍像浸了水的棉絮,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齐威王端坐于王座之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合纵盟约》竹简,目光扫过阶下争论不休的群臣,最终落在左相邹忌身上。
“邹相,你且说说,为何执意反对再入合纵?”
邹忌上前一步,广袖垂落,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君上,合纵三载,赵燕伐秦兵败于函谷,魏楚背盟于中途,韩军折损过半于河西。六国看似联手,实则各怀鬼胎——赵欲夺中山,楚图江南,魏只求自保,韩唯盼苟安,如此松散之盟,再入何益?”
他话音刚落,大将军田忌立刻出列反驳,甲胄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左相此言差矣!秦据河西后,已露吞并天下之心。若齐国坐视秦国蚕食三晋,他日秦军东出,临淄何以自守?当年桂陵、马陵两战,我齐军大破魏军,正是要向诸侯显威,此时退避,岂不失了大国气魄?”
殿内顿时再起争执,支持合纵者与主张中立者各执一词,唾沫星子几乎要溅到青铜鼎上。齐威王忽然抬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他起身走到殿中,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缓缓道:“秦距齐千里,有三晋、泗上之国相隔,秦军若想伐齐,需先踏平韩魏;而齐若入合纵,需派十万大军西援,粮草耗费何止百万。”
他转身拿起案上的《齐地舆图》,手指点在济水与淄水交汇处:“去年涝灾,济水沿岸万亩良田被淹,今年秋收仅及往年六成。百姓尚需赈济,若再兴兵,恐生民变。”
田忌还想争辩,却见齐威王抬手止住:“孤意已决——齐国自今日起,严守中立。凡秦与六国之争,齐不派兵、不纳降、不供粮,只保境安民,发展渔盐之利。”
旨意传出,临淄城内的六国使节皆面露愕然。赵国使者急匆匆赶往驿馆,欲再劝齐威王回心转意,却见驿馆外已挂起“齐秦邦交照常”的木牌;而秦国驻齐使者则连夜备好文书,快马加鞭送往咸阳——他知道,这个消息,足以让咸阳的那位商君,掀起新的棋局。
第二章 咸阳谋局:商鞅的软剑之道
咸阳宫的西偏殿内,商鞅正俯身看着案上的《天下舆图》,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鬓角的白发在火光下格外显眼。秦惠文王刚即位不久,虽仍倚重商鞅,却少了几分秦孝公时的全然信任,此刻他坐在一旁,手指轻叩案几:“商君,齐国中立的消息已确认,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商鞅直起身,咳嗽了两声——自去年处理河西政务时染了风寒,他的身体便大不如前。他拿起木杖,指着舆图上的齐国:“君上,齐国中立,是秦之转机。此前六国合纵,秦需分兵东、南、北三线,如今齐国退出,东线压力尽去,我等可集中精力经营三晋与楚地。”
“可三晋与楚,仍对秦心存戒备。”惠文王皱眉,“庞涓虽死,魏国仍有公子卬;楚国虽与秦结盟,却暗中囤积粮草;韩国更是首鼠两端,既怕秦伐,又怕魏欺。”
“硬攻不如软结。”商鞅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河流与商道,“秦有三样东西,是三晋与楚急需的——盐、粮、律法。”
他转身吩咐侍从取来三样物件,摆在案上:一罐雪白的海盐、一袋饱满的粟米、一卷竹简。“秦国的朐衍盐池,年产盐数十万石,而魏国河东、韩国上党皆缺盐;去年关中大熟,粮库充盈,楚国今年遭遇旱灾,粮价暴涨;至于律法,三晋世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我秦法‘有功者赏、有罪者罚’,正是他们所需的治国之策。”
惠文王眼中亮起光芒:“商君是想,以盐粮通商,以律法助其治政,让他们依赖秦国?”
“正是。”商鞅点头,“昔日吴起在楚变法,因得罪世族而死;李悝在魏变法,死后新法渐废。三晋与楚的病根,在于无强力者推行新法,而我秦可借通商之机,派法吏前往讲学,助其整顿吏治、规范赋税。久而久之,他们的百姓念秦之好,官吏习秦之法,即便日后有人再提合纵,也难成气候。”
他顿了顿,又道:“臣欲派三人分头行事——张仪出使魏国,谈盐铁互市;蒙恬前往韩国,传灌溉之术;公子疾赴楚,送粮赈灾,并邀楚国法吏来秦学习。”
惠文王沉吟片刻,最终颔首:“就依商君之计。只是,老世族那边……”
“君上放心。”商鞅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若有世族阻挠通商,臣便以‘乱邦交、误国事’论处,绝不姑息。”
次日清晨,咸阳城外的驿站里,张仪、蒙恬、公子疾已备好行囊。张仪手持商鞅亲书的国书,笑道:“商君此计,可比连横更妙——刀枪入库,却能让诸侯归心。”蒙恬则背着一卷《秦地水利图》,年轻的脸上满是笃定:“韩国的洛水时常泛滥,若能帮他们修好堤坝,韩人必感念秦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人策马西行,尘土飞扬中,商鞅站在城楼上眺望,木杖在手中握得很紧。他知道,这一次的“软剑”,比当年河西之战的刀枪,更能决定秦国的未来。
第三章 盐通三晋:一袋海盐的分量
魏国都城大梁的驿馆内,张仪正与魏国上大夫陈轸对坐饮茶。案上摆着一罐秦国海盐,雪白的盐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与魏国本地灰涩的池盐形成鲜明对比。
“陈大夫,”张仪端起茶盏,语气轻松却带着压力,“秦魏已结盟半载,可盐道却迟迟未通。如今齐国中立,秦国若断了魏国的盐源,大夫觉得,河东的百姓能撑多久?”
陈轸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脸上露出为难之色:“非是魏国不愿通盐道,只是……老世族们担心,秦盐涌入,会挤垮本地盐商,还怕秦法随盐道传入,损害他们的利益。”
“老世族的利益,与魏国的安危,孰轻孰重?”张仪放下茶盏,声音陡然转厉,“去年秦魏联攻韩国,魏国得了颍川之地,靠的是谁的兵力?今年魏国大旱,麦田枯槁,靠的是谁的粮食救济?若因几个盐商,断了与秦国的盟约,他日秦军再临河西,谁来为魏国挡箭?”
陈轸沉默片刻,最终叹了口气:“张先生所言,我何尝不知。只是,公子卬将军也反对通盐道,他说……秦有吞并魏国之心,不可轻信。”
“公子卬?”张仪冷笑一声,“当年少梁之战,公子卬被商君生擒,若不是秦君念及秦魏旧情,他岂能活着回到魏国?如今他手握兵权,却只知猜忌,不顾百姓死活,这就是魏国的大将?”
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驿馆外的街道:“陈大夫不妨去问问大梁的百姓,他们愿吃苦涩的池盐,还是雪白的秦盐?愿看着盐价暴涨,还是能平价买盐?老世族的利益,能当饭吃吗?”
陈轸被说得哑口无言,最终点头:“张先生稍候,我这就入宫面见魏王,必促成盐道开通。”
三日后,秦魏盐道正式开通。从秦国朐衍盐池出发,经河西、河东,直达魏国大梁的商道上,数十支商队络绎不绝。秦国的盐车每到一处,百姓便蜂拥而至,用粟米、布匹换取海盐。在魏国河东郡,一位老妇人捧着刚换的海盐,泪水涟涟:“我活了六十岁,还是头一回见这么白的盐,秦国人,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啊!”
而在韩国上党郡,蒙恬正带着秦国的水工,勘察洛水河道。韩国的官吏原本心存戒备,可当看到蒙恬画出的水利图,以及秦国送来的粟种时,态度立刻转变。上党守将亲自陪同蒙恬勘察,指着干涸的农田叹道:“洛水年年泛滥,可旱时却一滴水也没有。若能如秦国那般,修堤筑渠,百姓就不用再挨饿了。”
蒙恬拍着胸脯保证:“将军放心,秦国的水工都是修过郑国渠的老手,不出半年,必让上党的农田有水灌溉。”
消息传到咸阳,商鞅正在整理各地送来的文书。当看到“魏韩百姓感念秦德”的奏报时,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侍从端来汤药,劝道:“商君,您已连续三日未好好休息,该歇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